清疏管道,保障排水管網暢通;探測管道,收集排水管網存在的管道脫節等各類問題。7月17日,在成都錦江區經天西路,身著綠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和黃色大型工程車格外醒目,工程車輛運行時發出陣陣轟鳴聲。
時下,成都市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作為成都錦江水生態治理2.0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排水管網普查工作將在今年完成。與此同時,一項計劃三年,推動錦江生態治理向縱深、源頭、治本轉變的工程也浮出水面。

管道檢測機器人 提高管道排查安全系數
7月17日上午,在成都市錦江區經天西路,黃色的工程車輛已經到位。此處地下排水管道中,“機器人”正在緩慢行動,路面上的工作人員聚精會神的觀察著“機器人”回傳的實時情況,進行著記錄。
“現在看到的,就是管道內的情況。”路面工作人員指著檢測儀器上的屏幕向記者介紹,我們對排水管道進行檢測,主要觀察是否存在結構性或者功能性損壞,比如辨別排水管道中是否存在斷裂、腐蝕、雜物堆積等情況,最終形成檢測報告,以便于后期治理有所參考,可以“對癥下藥”。
一邊控制著“機器人”,一邊觀察“機器人”傳回的管道內部實時情況,10~20分鐘時間后,工作人員結束了此段排水管網的檢測工作。“你們現在看到的檢測工作,只是整個檢測工作中的一個部分,其實在‘機器人’下管排查前,還需要進行多個步驟。”現場施工方成都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所屬成都興蓉市政設施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部長趙達告訴記者,在進行正式排查前,工作人員需要通過高壓清洗車,對檢測管道進行沖洗清淤、排水工作。
當此處排水管道排查完畢,工作人員將“機器人”收回路面,記者得以一睹該設備。據工作人員介紹,“機器人”全稱為CCTV(內窺攝像檢測系統)管道檢測機器人,搭載高清防水攝像鏡頭和照明設備,能全方位觀察到管道內部的各個細節部位。“有了管道檢測機器人,排水管道排查不再需要‘下井’,安全系數大大提升。”
錦江功能“第四次轉型” 實現水體穩定Ⅲ類以上
在成都,每天有著130個工程組,分布城市大小街道,進行著類似經天西路的排水管道排查工作。而這背后,便是成都決心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的縮影。
據了解,為加快實施錦江水生態治理2.0版,前期,成都印發執行了《深入實施繞城內污水治理專項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并進一步提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工作要求。
《方案》提出,進一步理順繞城排水設施建設管理體制,提升污水收集、輸送、處理能力,持續改善錦江水體質量。到2021年,成都市將完成繞城內市政排水管網和排水戶內部排水管網普查,完成460公里市政排水管網重大病害治理和3000戶住宅小區內部排水管網病害治理,完成300公里隨道路新改擴建市政排水管網建設,實現錦江水體環境質量穩定在Ⅲ類以上。
據介紹,接下來,成都將從市政排水管網普查治理、開展排水戶普查、提升污水處理三個方面著力實現以上目標。
《方案》明確,成都市將完善排水管網,開展市政排水管網普查治理,逐步建立以5~10年為周期的管網排查治理長效機制;加快建設市政排水管網,道路新改擴建同步開展市政排水管網建設改造,統籌推進市政排水管網更新,盡快消除雨污水收集空白區、薄弱區、斷頭管;啟動沿河截污管涵建設,避免污水直排下河。
在源頭治理方面,成都市水務局會同有關部門將開展排水戶普查,建立問題臺賬;開展排水戶病害治理,杜絕雨污混流、亂排現象;探索排水戶納入市政管護,加強非住宅排水戶排水監管,結合環保監測系統,在重點排水戶接入市政管網處設置傳感設備,進行水質水量在線監測;并以農貿市場、餐飲業、洗車業、建筑工地為重點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強化執法監管,引導全社會參與監督,構建長效管理機制。
力爭明年新增76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
解決市政排水設施管護和源頭管控問題,污水處理能力提升是關鍵。
據了解,目前,成都已安放9萬噸/日臨時應急污水處理設備,緩解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問題。正在建設九眼橋以下錦江截污干管工程、中和污水處理廠二期(30萬噸/日)及輸水管道工程,第六、七、九凈水廠提標改造工程,第五、六、七凈水廠再生水利用及第八凈水廠再生水利用二期工程。同時,一批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前期工作也在加快開展,規模達46萬噸/日,力爭年內動工建設。“通過三個方面的加強,可以實現污水在收集、輸送、處理三個方面形成閉環,進而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成都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副處長肖一志介紹,到2021年,成都將計劃實現繞城內排水管網全覆蓋、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的目標。
“今年還要完成繞城內排水戶內部管網的普查,并在明年完成3000戶排水戶內部管網的病害治理工作。”肖一志說,根據《方案》,成都計劃將逐步探索實施將排水戶納入市政管護,并計劃加快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力爭到明年新增76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鄧文博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