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仿真應用
時速350公里高鐵列車自動駕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
……
作為世界首條
時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鐵
京張高鐵從建造到運營
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自己的硬核實力
跟隨小編的步伐
一起來探秘智能運營中的黑科技

當城市漸入夢境,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動車段北京北動車運用所卻燈火通明,動車組檢修人員正忙碌地對復興號動車組進行巡查檢修,和他一起搭檔的是一個特殊的“職工”。
6月22日21時43分,智能型復興號緩緩駛入北京北動車運用所D21-2股道。動車組檢修人員張可欣手拿手持終端,走向復興號動車組。一個黃色屈臂、全身熒白的智能檢修機器人在動車組2位側地溝內停留待命。
張可欣是北京北動車所動車組一級檢修人員,除了日常的檢修作業,他還負責智能檢修機器人的調試工作。目前,北京北動車所配屬有動車組20組,D21-2股道可以進行智能檢修作業。
智能型復興號緩緩停穩后,張可欣通過手持終端開始檢查智能檢修機器人技術狀態,確認作業軌道環境。隨后按照手持終端操作提示,他仔細核對動車組車組號及股道信息,確認無誤后,智能檢修機器人進入自檢模式。

一切準備就緒,作業人員在手持終端發送開始作業命令,智能檢修機器人緩緩向前,駛向動車組,對動車組車底及關鍵部件進行快速掃描、識別定位,定位完畢后,機械臂開始工作,從股道重聯端向D21-2列位行駛,對每個轉向架檢修部位進行精確拍照采集、3D處理,開始后續機檢作業。自由機械臂可以任意姿態實現對車底關鍵部件無死角檢查。
該機器人可全自動檢測動車組車底和轉向架可視部件,實現動車組相關部位零部件外觀故障的識別和報警。檢測出的數據通過無線傳輸技術實時傳輸至圖像識別服務器,由圖像識別服務器進行分析、診斷。三維圖像采集模塊采用激光三角法測試,檢測精度非常高。
在檢測過程中,通過無線傳輸技術將檢測結果及故障實時推送至一級作業人員手持終端,作業人員根據故障提示進行現場復核,并將復核結果回填至手持終端,完成結果回傳。在作業結束后,由一級班組人員通過動車組入所在線智能檢修系統打印機檢作業單,由一級工長、質檢員進行簽字確認后存檔。
從動車組車頭到車尾,機器人檢測需40至50分鐘,可以完全模擬人工作業,達到人眼分辨率,特別是可以深入人工作業的不便之處監測。該設備的引入,既分擔了部分檢修工作,也可以在保證檢修質量的情況下更高效的完成檢修作業,代表當前軌道交通領域智能檢修的最高水平。
在調試階段,北京北動車所反復對比機檢和人機結合的檢測結果數據,不斷提高智能檢修機器人的檢測精度,逐步實現動車組一級檢修作業由“人檢”向“機檢”作業模式的轉變。
從自動駕駛到智能檢修機器人,從大數據到人工智能,我們相信,智能京張將再次樹起中國高鐵的新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