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記者 談潔) 要使機器人更加靈活,其材料必須更加柔性化。昨天,記者獲悉,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黃維院士和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使得人類夢想的機器人向柔性化發展又進了一步。該成果4月9日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黃維介紹,有機半導體及在其基礎上孕育出來的柔性電子技術是未來信息產業與智能制造最具潛力的載體。然而,柔性電子技術、特別是有機電子技術的發展仍面臨著巨大挑戰,無論是在有機顯示(OLED)、有機激光(OL)、有機光伏(OPV),還是在有機場效應晶體管(OFET)、有機存儲、傳感與執行等方面,其綜合性能遠遠落后于無機半導體。
在這樣的背景下,回歸有機半導體的本質以及深層次探索基礎物理化學問題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技術價值。
近年來,黃維院士和解令海教授帶領的團隊針對分子結構的局限性這一問題,提出了有機納米聚合物的概念,并開創了聚格類有機納米聚合物這一新的研究方向。
解令海解釋,可以形象地理解,納米聚合物是通過“手拉手”的方式將納米分子聯合起來形成的一條鏈,設計這些“手拉手”的納米聯接就成為關鍵。他們不僅通過設計讓“手”有效的聯合了起來,還解決了手拉手的姿勢精確方式等難題。值得一提的是,合成物表現出了有機納米聚合物關鍵特征,也意味著實現類無機的特性成為可能,這為解決柔性電子的瓶頸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經過不斷探索,將來有一天也有可能應用到機器人上,可以使得機器人更加靈活、輕便,更接近于人類。”解令海說。
黃維表示,有機納米聚合物將為塑料電子提供新的方案,未來他們的工作將潛在影響新一代有機寬帶隙半導體材料、電泵浦激光、柔性電子器件、印刷顯示技術以及信息存儲與神經形態計算等相關科學技術前沿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