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智慧農場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在辦公室里邊上網邊種田,或者拿個手機動動手指就把田里的各項農活一樣樣搞定。這樣的美事就發生在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周柵村的點甜機器人智慧農場里。農場主人王金悅生于1987年,上海師范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畢業后不聽人“勸”,執意回家鄉當個農民。如今,這位年輕的上海農民,建成了全國第一家主要由機器人干農活的農場。
一個機器人,頂多少個壯勞力
“我有一片100多畝地的果園,種的蘋果梨可好吃了,外形像蘋果,吃口又是梨的酸甜味。我還種了西瓜,也是上海的優質品種。你幫我算一下哦,如果是按照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這100多畝果園至少要請30多個壯勞力吧,現在用一個機器人,再聘三四個工人就足夠了。”王金悅說,他和團隊伙伴研發的果園機器人,可以完成開溝、施肥、噴藥、除草、田間植保和采摘運輸等全部農活,操作自然都是移到了電腦上。“我是新式農民,肯定不能像祖輩那樣臉朝黃土背朝天地成天在地里汗滴禾下土。”他介紹了一款“移栽機器人”,這臺機器人就像房屋裝修中用的鉆孔機,平均每分鐘可以在地上挖20個種果樹的標準坑,是人力速度的五到六倍。“人力挖坑種樹時其實做了很多無用功,種完樹后還要把坑再填埋上,而機器人挖坑是垂直的,一步到位。”他說。

攻克難關,讓機器人會精耕細作
和農田打了幾年交道,王金悅儼然已是干農活的行家里手。他說:“外行人可能不知道,農活里最難的是種水稻。這也是我們正在研發的大田機器人要攻克的難關。相對來說,種麥子、棉花等要容易一些,因為是在旱地里,不像種水稻,是要在水里精耕細作。人工耕作深了淺了,在手上都會有感覺,但機械犁地、播種,用機械手時就必須智能感知水下的泥土是硬還是軟、是泥濘還是板結。辦法還是有的,思路就是像越野車的四驅動力。傳統插秧機是4個輪子,我們想再加兩個輪子,變成6輪交替前行,這樣它不就可以輕松找到插入秧苗的最佳點位嗎?”
“你見過田里跑的坦克車嗎?這也是我們團隊研發的新玩意。”王金悅指的是“水肥一體噴灑機器人”。在一塊黑色的底盤兩側,裝上了和坦克一樣的履帶;底盤上放有水箱,上方是兩層太陽能電板;一個“T”字形的“手臂”像坦克的炮筒一樣向前伸出,“手臂”兩端可以噴灑水和肥料。他說:“操控時,農民們只需通過手機上的APP軟件,就可以控制機器人一邊前進一邊向兩側噴灑,‘手臂’的高低和長短還都能調節呢。”

一專多能,機器人也要樣樣能干
去年11月,王金悅從農業部領回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的獲獎證書。“這幾天我們正忙著即將于今年6月下線的4臺機器人,名稱就叫‘機器人智慧農場管理系統’。”他說,目前農科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多為工廠化作業。在荷蘭,多的是軌道式機器人,而且也基本上是在玻璃大棚里工作,因為那里寒冷,現代農業主要靠溫室作業。在日本,下田的主要是機械臂,以此解脫繁重的人力。但“機器人智慧農場管理系統”則比荷蘭和日本目前投入使用的智能農具更先進、更智慧。以除草機為例,多為機械手,但人工駕馭本身就是個苦差事,因為除草機抖動得特別厲害,一般的人操作三五分鐘就會雙手發麻,但用了智慧系統就不同了,再重、再累的農活都是靠APP軟件操控,以后的農民哪怕手無縛雞之力也沒關系。
“我們的果園機器人目前訂價是10多萬元,將來批量生產了,價格基本上能降到5萬元左右。在設計時我們以農業生產的實用性為第一原則,果園機器人不能光會種水果,不種水果的季節也不能閑著呀,還要讓它干其他活,比如要會種蔬菜。同理,大田里的機器人也不能只會種水稻,各種農活也要‘精通’。辦法嘛,其實挺簡單的,更換不同的智能模塊就是了。”王金悅看著手里已有的上百個訂單,興奮地描繪著他心目中的未來農科,他說,上海正在致力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將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農民”成為上海第一產業的鮮亮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