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18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暨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機器人競賽項目江蘇賽區(揚州分賽場)落下帷幕。3天的時間內,來自13個地級市的600支參賽隊伍共1050名隊員,在揚州比拼“機器人”。

共4個比賽項目
600支隊伍上千名選手參賽
這是我市首次舉辦全省最高規格的機器人比賽,本次比賽由省科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等聯合主辦。大賽設南京主賽場與揚州分賽場。
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助理、項目負責人劉惠平介紹,揚州是繼常州之后第二個設立分賽場的地級市,“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活動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參賽人數也逐年增加。這次選擇將分會場放在揚州,也是對揚州多年以來致力于普及、發展青少年機器人活動的肯定。”
揚州分賽場設立WER能力挑戰賽、WER工程創新賽、機器人綜合技能賽及超級軌跡賽共4個項目。“揚州共有22所中小學校、91支參賽隊伍、146名參賽學生及9名裁判員參加比賽,參賽規模再創新高。此外,揚州還有近50支隊伍將參加5月11至13日舉行的主賽場活動。”揚州市科協普及部副部長汪建飛透露。
現場制作和編程
機器人能“上天入地”
在綜合技能賽區,來自張家港塘橋中學的曾明輝團隊正在努力拼裝組建。“在標準組建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一定的改裝,希望能在比賽中避免出現某些位置卡機的情況。”曾明輝表示。
據現場裁判員介紹,競賽項目設小學、初中、高中三個組別,參賽選手們根據比賽要求,現場設計、組裝機器人并完成編寫程序。記者在現場看到,在選手們的操作下,有的機器人能靠識別場地里鋪設的黑色導線,自動前進、轉彎,完成在海上的“揚帆起航”“浮標投擲” “躲避冰山”等“海洋開發”任務;有的機器人,則能根據參賽隊員現場編程,完成“發射衛星”“建設衛星通信站”等“信息時代”任務。
與大型機器人不同,這些在現場比拼的“機器人”均由塑料組建搭建,“只要接上數據處理器、光電或觸覺傳感器、藍牙信號收發器等裝備,它們就可以各顯其能,在場上一展身手。”汪建飛舉例,今年的WER工程創新賽活動,是以“信息時代”為主題,參賽選手要像軟件工程師、電信專家、數據分析師等一樣,編寫代碼、創新通信技術、開發應用程序、守護網絡安全,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省賽與國賽對接
率先采用國賽競賽管理系統
比賽中,無論是WER項目,還是綜合技能項目,都設置了很多關卡,孩子們動手制作的機器人,需要“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完成一系列任務。“過去的比賽,需要現場裁判員執賽,并進行打分、核分等任務。”據介紹,此次比賽,則首次采用了中國科協競賽管理信息化系統,實現從網上報名、報到、抽簽、統分、獎項設立、頒獎等信息一體化管理。
現場技術支持、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服務平臺技術總監連曉鵬介紹,通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讓比賽更加公平、公正,也大大減輕了裁判的工作量。“這一信息化管理系統已在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上使用多年,但是首次有省級賽事與該系統對接,揚州賽場更是成為了江蘇省機器人大賽第一個使用該系統的賽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