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了一輪迅猛增長,如今行業的發展更趨理性和專業。王一說“小而精”才是自己心目中機器人公司的狀態。
王一2000年考入重慶大學自動化專業。念大學時,制造行業處于低谷,老師開玩笑說:“你們今后大學畢業,一個月最多能掙300元。”
2004年大學畢業后,有的同學投身通信公司,有的改行做了金融,而王一到了一家新加坡自動化工程公司,從事特種行業的自動化工作。2008年,王一創建了自己的自動化工程公司,當時在國內的制造領域,自動化設備僅僅在特種裝備,以及汽車、通信等少數行業運用,而大規模的民用并未起步。
2010年之后,企業受勞動力供應的局限越來越明顯,政府開始倡導大力發展智能裝備,在此背景下,國內的工業自動化產業迎來了一輪發展高潮。王一順勢成立了捷米機器人有限公司。
“工業機器人”一時間成為了各路資本、各類工廠關注的焦點,而像王一這種具備工業自動化專業知識、有海外自動化生產線運營經驗,而且能夠提供智能機床的創業者,迅速踩準了行業發展的步點。
在國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起步階段,一方面是隨處可得的設備訂單,另一方面又是行業發展初期對專業了解的膚淺,王一說,面對到處都是的商機恰恰最令自己頭疼,“各個行業的工廠找到我們,要我們協助做設備的智能化的提升。事實上那個階段,一方面是我們對工業機器人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了解得并不深入,手上僅有一些國外企業的執行方案,而工廠自己也提不出實質性要求,大家可以說是半斤對八兩,能夠深入交流的機會不多,最后成單率并不高。”
隨著社會資本、工廠需求以及大大小小機器人公司對于行業認識的不斷加深,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在度過了一個急速膨脹的階段后,行業發展已趨于更加理性和專業。“現在我們業務的領域越走越窄,接單的膽子也越來越小,僅僅局限于汽車及摩托車零部件制造等專業領域,但企業應該說變得越來越成熟。”王一說,這離自己“小而精”的企業目標越來越近,而一個行業的成熟度也越來越高。
大家對這個產業的思考更加理性
重慶晨報:最近五六年,工業機器人對于重慶大大小小的工廠來說,不算是陌生領域。這幾年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狀況到底如何?
王一:經過這幾年的高速發展,這個行業非常顯著的一個變化,就是大家對于產業的思考更加理性。
這個產業本質上是節約勞動力,提升加工水平。這幾年工廠對于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很大,有的企業希望能增加一條新的自動化設備生產線,有的會分步驟完成傳統生產線的智能化提升。工廠的需求多,工業機器人每年銷售產值的增幅也很大,產業處于一個快速增長階段。
重慶有著龐大的制造行業,這些工廠自身對于自動化設備有著很大的剛需,工廠需要添置大量的工業機器人,因此行業的發展最初可理解為“用市場換產品”。這個行業起步后,大家進一步意識到,工業機器人產業需要完整的配套鏈,需要讓行業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因此在重慶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除了一些國內外知名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工廠,還不斷涌現出一批零部件廠家、設計公司、服務公司。
重慶晨報:這個行業現在還算站在“風口”上嗎?
王一:除了一些著名的工業機器人工廠在各個區域市場布局之外,這幾年各路社會資本也紛紛涌入機器人行業。大的資金進入后,首先就是大量購買設備,大規模招聘,但過了兩年,燒了一筆資金之后,有的投資者發現并未賺到大錢,而當初越是豪情萬丈進入的企業,最后可能虧得越兇,很多社會資金不能達到他們投資回報的盈利預期,因此這些年不斷也有資金退出工業機器人行業。
重慶晨報:是行業的門檻高,還是需求比較特殊?
王一:工業機器人算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產業,傳統提法叫機電一體化,軟硬件相結合。這個行業并不是資金到位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事實上行業除了少數知名的工業機器人設備制造商,目前大部分都屬于機器人的服務商,比如我們會研發一些自己的設備,也會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工廠的實際需求,設計和組裝生產線。這個行業很少有被餓死的企業,但又很少有龍頭企業,因為我們的客戶是各個不同領域的工廠,每個工廠、行業的需求不一樣,一般的機器人公司沒法將服務領域無限延伸。
重慶晨報:對于目前捷米7000萬的產值怎么看?未來會不會有一個更大的預期?
王一:中國提出“制造業2025”,德國提出工業4.0,其中都把工業機器人作為很重要的產業方向來對待。
在工業自動化設備領域,除了一些大的設備制造商,未來會形成一批專業性越來越強的企業,這些企業產值不一定很大,但會是一批有實力的小企業,各自做設計,做設備采購,做生產加工,而且行業會越來越細分。
對于我們公司而言,并沒有提1億、2億的數字目標,我希望更深入地把目前服務的汽車零部件領域做深做透。事實上工廠制造水平的提升,除了機械化、自動化之外,還有一個趨勢是數字化,我們未來會將工業機器人和云平臺結合起來。
另外我們近期已經進入食品、藥品機器人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