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白色外殼的機體,在透明的模擬管道里360度旋轉,一個清掃,一個吸塵。裝載了紅外攝像頭的清洗機器人將管道中的信息傳輸到手機端,實現對管道內清洗狀況的全程監控。昨日上午,在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機電工程學部實驗室內,“管道清洗機器人”正在模擬管道清洗工作。而該校學生團隊更是憑借此項作品,在全國高校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中斬獲一等獎,并獲得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和一項國家發明專利。

一件創業作品同時榮獲2項發明專利,這在民辦高校中實屬罕見。這樣的成績也讓學生團隊們興奮不已,用他們特聘技術顧問周鼎教授的一句話來形容:這是“‘土八路’戰勝了‘正規軍’”。
從3月份開始著手組建團隊,到最后“管道清洗機器人”模型機成形,學生們幾乎是從零開始,在指導老師徐陶祎以及技術顧問周鼎教授的幫助下,一步步探索和實踐,前后花了近9個月的時間。“在設計過程中,因為完全是自主研發,市場上買不到標準的零件和合適機體的型號,我們就在實驗室里面反復調試和修改,機器人的外殼也全都是用3D打印出來的,很耗時。”談到在發明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學生團隊隊長艾迪告訴記者。

就這樣在一步步的實踐中摸索,艾迪和團隊成員們也漸漸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機器人迷”。每天和隊友們討論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案,進行分析總結,對機器人進行調試,解決運行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由于時間緊迫,項目任務量較大,2016年暑假,為了能夠更好地溝通協作,艾迪和團隊成員們選擇留在學校,繼續完成手中的工作。一群小伙子就待在實驗室里,從頭開始學起,跟著老師學習機械CAD規范、機械制圖,周鼎教授也每次坐2個多小時的車從漢口那邊趕過來,對他們進行指導。“自己動手畫圖,然后按照老師和周教授的要求反復的修改方案,直到滿意為止,從實驗到實踐,團隊所有人再也不斷的磨合中更加的默契,團隊凝聚力也越來越強。”7月初的時候,武漢持續暴雨,導致不少路面被淹沒,那幾天,整個團隊的成員吃喝全部都在實驗室里,加班加點,晚上睡覺用50-60個凳子一拼,就是他們的“床”。
回憶起當時做項目時的艱辛,艾迪表示自己收獲了很多,也成長了許多。一邊設計,一邊參考,從3D建模,到3D打印,在一步步的實踐過程中,整個團隊的戰斗力也越來越強。
11月份,在江南大學舉行的第八屆全國高校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大賽中,艾迪團隊的“管道清洗機器人”獲得全國總決賽一等獎。此前,該作品還獲得湖北賽區一等獎。
“他們拿到全國一等獎和2項發明專利,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特聘技術顧問周鼎教授表示。這位70多歲的老人,被稱為“中國研發小型壓路機第一人”、擁有國家53項專利,基本做到成果轉化,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目前是該校機電學部工業機器人方向學術帶頭人。
周鼎教授表示,目前的產品還處于初級階段,要真正成為產品,創業投產還需要一段路要走。“我們的終端產品是需要投放市場,風道吸塵器也是瞄準國外尖端水平的。”對于整個團隊和項目,周教授信心滿懷。
雖然產品還在繼續研究中,但“管道清洗機器人”這一成果已獲得《一種室內風道用清掃機》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證書編號:ZL 2015.20783306.9),《一種室內風道內清掃機器人》發明專利證書已經審核通過,將于下月寄到學生團隊手中。不少企業也已紛紛表達了合作意向,期望與該團隊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