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走訪醫生病人,他們說更希望它成為醫生的助手,而不是代替人類
浙江省中醫院院長呂賓告訴錢報記者,最初聽到“機器人看病”的說法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怎么可能?看病肯定要臨床。而現在,他卻覺得,也不是不可能。
但他堅持,“不是機器人看病,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它只是醫生的助手”。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那么樂觀。早在2011年,沃森在《危險邊緣》節目中打敗人類選手時,就有科學家表示“第一次對人工智能感到了恐懼”。沃森在醫療圈嶄露頭角之后,人們不免擔心:它們會取代醫生嗎?錢報記者走訪了醫生和病人,聽聽他們怎么說。
年輕醫生:
沃森幫忙篩選文獻
醫生成長更快
跟呂賓一樣,省中醫院的兩位醫生顧錫冬和謝小紅也不擔心機器人會取代醫生。相反,他們很歡迎,也很期待這位新同事的加盟。在他們看來,沃森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學習。
謝小紅告訴錢報記者,在某個病人的治療建議中,沃森給出的文獻來自2015年12月一次會議上發表的臨床試驗結果,是一個概要。
“我們要讀大量文獻,讀完后才知道哪些是你要找的;現在,它給你先篩好了,給的還是概要,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謝小紅說,對時間永遠不夠的醫生來說,沃森實在太貼心了。
顧錫冬從醫8年了,現在是一名高年資主治醫生,他說,平常學習都是利用碎片時間,看期刊不多,每年必定要看的是乳腺外科的指南,每年更新一次,大概200多頁厚。
“我聽說沃森的知識,3個月更新一次,比指南還快。”他很期待沃森能幫助像他這樣的年輕醫生跟國際上最先進的醫學知識保持同步。
據統計,2015年全球權威醫學期刊共計發表腫瘤相關研究論文4.4萬篇,平均每天122篇。要讀完這些文獻,每周要花160小時以上的時間。而沃森,不到5秒就可以完成。
這種速度,也給了病人更多機會。今年8月,沃森幫助一位在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接受治療的60歲女性患者診斷出了罕見的白血病類型。
據東大研究人員對媒體的說法,沃森通過比對2000萬份癌癥研究論文,在短短10分鐘內得出了診斷結果。這2000萬份資料,摞起來據說有四千多米高。
醫院院長:
減少醫生犯錯的概率
推動醫療水平均等化
在院長呂賓看來,沃森到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弱化不同地區醫療水平的不均給病患帶來的差異,讓醫療欠發達地區的病患得到更多的診療機會。
“不少中國醫生的水平,并不比美國醫生差。差在哪兒?中國地區、醫生之間醫療水平差異大;而美國是這樣的。”
他用手臂比劃了一個倒V,表示中國的情況;又把手臂拉平,手掌搭成倒V,表示美國的情況:醫生水平差別不會太大,牛人有,水平低的少,大部分都達到了一定水準。
這一點,中外的看法是一致的。美國德州大學副校長Lynda Chin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讓病人到別的城市找專家會診,不如讓本地醫生直接去咨詢沃森。
“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學到的東西來判斷,經驗可能錯,新學的東西可能記錯,但沃森不會。”呂賓覺得,沃森也扮演著一個糾偏的角色,減少醫生犯錯的機會。
腫瘤患者:
希望醫生+沃森
給以更多個性化治療
同一類腫瘤、同樣的分期,可選擇的藥物、治療方案有很多種。
光看方案,哪一種都沒錯,關鍵是哪一種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在許多腫瘤病人看來,醫生看病,還是很有經驗差別的,有時醫生也會缺乏客觀證據;在錢報微信“浙江名醫館”上,一些用戶留言說,如果更多的腫瘤解決方案能建立在大數據分析之上,將給患者帶來更加精準的治療。
科學研究者:
不會代替人類
只會加強人類的認知能力
IBM官方甚至做出保證,不會用沃森代替人類,只會培養它協助人們更好地工作。IBM Watson首席科學家Grady Booch,還提出了“增強智能”的概念。
他的觀點是,不應該把AI理解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而應該理解為Augmented Intelligence(增強智能)。
什么叫增強智能?他解釋說,認知計算不會取代人類,也不會取代人類的專業能力,只會加強人類的認知能力,因稱之為“增強智能”。
這個觀點,跟一些醫生的看法不謀而合。
“冷靜想想,醫學走過的路,不正是逐漸讓機器替代人么?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呂賓回憶,十多年前醫生看心電圖,還需要拿圓規,一點點量,現在不用了,都是智能分析。
再看看醫院里各種檢查設備。現在的醫生已經離不開B超、CT,沒有這些時,醫生靠經驗,有了CT,看病更準確。
沃森的作用也是如此。沃森既然是計算機,就可能面臨程序出錯、網絡攻擊、誤解指令等問題;即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目前機器人也不會獨立看病,沃森的建議醫生也未必照搬。
記者觀點
沃森雖然聰明
但它不懂你的酸甜苦辣
不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沃森和類似項目的出現,都引起了人們的警惕:醫生會失業嗎?機器會取代人類嗎?
錢報記者在采訪醫生時,大家一致覺得,沃森雖然很聰明,但它不懂人情世故,比如它推薦的,可能是非常昂貴的藥物,但如果病人用不起怎么辦?
沃森雖然能理解自然語言,但它并不是真的能聽懂人話。
有一個關于沃森的小八卦。當年備戰“危險邊緣”時,為了讓在與人交流時顯得更自然,研究人員把城市字典的內容教給了它。
城市字典是美國的在線俚語詞典,有些話不那么得體。沃森可不懂這些微妙的地方,學完之后頻頻對老師爆粗口。老師覺得實在太尷尬了,只能刪了這些詞匯。
行醫遠遠不是處理數據那么簡單,醫學是最以人為本的職業,最廣博的醫學數據和最頂尖的處理能力,也無法教會電腦像人類一樣愛護病患。
至少目前做不到。
讓機器人學會愛,理解愛,大概只能在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人工智能》這樣的電影中才能看到。事實上,從“人工智能”一詞誕生開始,有關人和機器關系的話題,就超越了科學本身,進入社會心理的視野,也成了大眾文化消費的題材之一。
能像人一樣感同身受的機器人,或者機器人取代人類,或許只是電影中才有的未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