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剛需+技術并不完美,智能家庭機器人遇瓶頸。智能家庭機器人前景看似美好,但是近來資本市場趨冷,消費市場也沒有亮眼表現,凸顯的是全行業的創新乏力。智能家居到底有沒有市場?智能家居行業目前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什么?是我們今天聊的話題。

理由1:并不是剛需?
我們都知道很多智能家居產品當下并不是剛需,我們并不需要回到家,電燈自動開啟,空調自動啟動將室內調整至最適宜溫度。然而智能家庭機器人恰好相反,我們需要智能家庭機器人。
“機器人的誕生就是為了讓人類的生產、生活更加舒適、便捷,所以讓機器人走進家庭一定是未來機器人發展的終極目標。”一位業界人士這樣自信的說道。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家用機器人無外乎就是掃地機器人、智能家庭影院、智能家居等等這類延伸人類肢體及感官極限的科技類產品。但是像小憶機器人這樣的家庭智能機器人,已經開始強調人機在語言和情緒上的交互。這完全突破了消費者對于傳統家用機器人的想象,它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父母的陪伴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想必您已經有所了解。不然而,父母常常忙碌于工作,因此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拿什么來拯救孩子的陪伴呢?既然我們做不到時刻的陪伴,不如讓機器人去“代替”我們陪伴孩子。父母可以通過手機端APP隨時隨地進行語音或視頻通話,可以讓爸爸媽媽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與小朋友“見面”和溝通。
對于獨生家庭,雙職工家庭,留守兒童和老人家庭都有現實的社會意義。讓不同家庭內部的凝聚力更高,親情得以時刻表達,交流溝通更加便捷,家庭矛盾得以化解,社會小家庭的和睦逐漸把社會環境變得更加融洽與穩定。
理由2:技術并不完美?
我國智能硬件產業鏈還不健全,智能家居生態系統仍未完善,也影響了部分功能的實現。舉例來說,如果你平時總是買西藍花,某一天你冰箱里的西藍花被你吃光了,機器人在理論上可以幫你從網上訂購最新鮮的西藍花送到家,整個過程都不需要你的指令。但這需要冰箱內部智能硬件的配合,不僅僅是機器人方面的問題。
人臉識別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