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應用于公共安全領域,如:識別追蹤、布控犯罪率高發地區、機場安檢、司機駕照驗證、視頻監控等。其中,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把人臉識別算法內嵌在攝像頭之中。互聯網+人臉識別技術在商業智能領域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銀行應用
銀行的安防難點之一是在動態場景下完成多個移動目標的實時監測。人臉識別技術在銀行等人員密集的區域可以有效實現實時多目標在線檢索和比對,實際應用效果良好。而且人臉信息易于采集、難以復制和盜取、自然直觀,因此人臉識別技術可成為商業銀行安全防控手段的優先選擇。
除了安防應用之外,當前人臉識別技術在銀行業務智能化領域的應用方興未艾,各商業銀行仍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從商業銀行業務推動的視角來看,人臉識別具有如下應用方式。
遠程開戶與登錄。作為銀行開戶時的重要流程,面簽不僅耗費客戶時間,而且占用銀行人力資源。通過用人臉識別替代傳統的肉眼辨識工作,不僅可以節約時間和成本,完成從填寫個人資料到面鑒開戶再到取卡、激活的全流程操作,提升用戶體驗,而且可以在全網范圍內對客戶身份及信用背景進行識別和關聯,避免人工面簽時受到心理、經驗等因素的影響。
客戶個性化服務。運用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很好地完成對客戶的識別和精準信息搜索,當某位客戶進入營業網點后,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快速判斷客戶是否為該行現有客戶,準確獲取客戶姓名、年齡等信息,方便網點工作人員拉近與客戶的距離。
人臉識別貸款發放。在銀行貸款發放過程中,為有效杜絕冒名貸款、惡意騙貸等現象,可考慮引入人臉識別技術進行防控。基于貸款客戶已在網點錄入的人臉信息,通過數據共享,可以實現客戶在全網點內的身份識別和驗證,真正做到身份信息與銀行信息的精準對應,實現貸款客戶身份認證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管理。
網貸征信
隨著國家《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正式發布,互聯網征信作為互聯網金融體系中重要一環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利用業內最專業的人臉識別、匹配技術,權威的用戶身份證信息庫和專業、完備的人臉數據搜集流程,準確率達到99.65%。主要服務對象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消費金融、P2P等商業機構。它能幫助企業識別用戶身份,防范涉黑賬戶或有組織欺詐,避免資金損失。
人臉識別技術通過視頻畫面截取用戶臉部特征圖像,并與上傳的身份證人像信息進行比對,機構在需要進行人臉識別時,可以向公安部所屬的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提出申請,將采集的照片與權威部門的照片庫進行比對,確保借款人身份不被冒用。
人臉識別技術大幅提高了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未來,大數據的應用遠不止在風控和降低成本,通過深挖互聯網大數據,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客戶,進行定制化服務,實現精準營銷和服務。
潛在變革
早在5年前,人臉識別技術就已經出現了分化。隨著監控攝像頭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安防廠家開始具備了在前端嵌入人臉識別算法的能力,其趨勢仍在延續。
變革在于:隨著智能手機芯片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云平臺技術的發展,每一部手機上面的攝像頭已經具備了超強的人臉識別能力,問題只是國內缺乏類似FACEBOOK那樣的商業應用。
銀行業、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個人征信和反欺詐努力推動了人臉識別及其復合型應用,如微眾銀行的“人臉+聲紋”的創新應用模式,人臉識別技術進入移動支付領域只是時間問題,必定促進人臉識別技術的商業化應用的深入發展。
可以預見的應用包括:出入口非接觸、快捷安檢。當下,反恐形勢非常嚴峻,同時,超大城市人口流動呈現快速密集的特點,如何創新地把人臉動態識別技術復合其他技術應用到車站等人員出入密集的場所,大幅提升人流速度也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舉措,從而大幅降低上下班高峰期時段安檢所帶來的人流擁堵。
僅此一個領域就任重道遠。
構筑平戰結合的人臉識別商業應用和反恐戰線存在諸多值得研究的課題。
全網智能
然而,更大的挑戰卻在于實時動態對城市安全的潛在威脅進行人臉動態識別。
據華為公司研究,一個城市每天產生的治安視頻大概相當于1000億張照片,一名警察全部看完大概需要100余年。如何實現主動預警以及從海量的視頻中快速定位價值線索已成為預防打擊犯罪,決定城市治安管理效率的關鍵。
3月16日,華為在CeBIT2016上發布了VCM視頻大數據分析平臺&全網智能解決方案,其構建在華為成熟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方案之上,在業內率先實現智能分析計算資源的按需調度,可供多種智能分析業務靈活共享,幫助用戶打造更智慧、高效的下一代平安城市。
VCM采用大數據集群化架構設計,實現了資源按需配置和業務彈性擴展,使得系統更加可靠、性能更加強勁。單設備能夠提供高達10000路以上的視頻分析處理能力,實現百億條記錄秒級檢索。
如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安全形勢嚴峻,城市視頻安防正在快速普及,但由此產生大量無用視頻造成嚴重信息污染,使價值線索提取變得十分困難。華為VCM視頻大數據分析平臺可以完美解決這一難題,將是華為全網智能視頻安防解決方案的中樞大腦。
目前來看,人臉動態識別技術應用仍將面臨很大的技術挑戰。傳統上,人臉識別屬于安防領域,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人臉識別應用越來越延伸至商業化應用等非安防領域,比如,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的應用,正在推動構建基于人臉識別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其未來應用可能延伸至更多的商業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