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省抓創新、優先抓轉化、重點抓產業、突出抓項目、關鍵抓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為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一、高新技術產業保持持續向好
201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5313.8億元,同比增長11.8%,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實現增加值3680.8億元,同比增長11.8%,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3.2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實現年均20.7%的高速增長,增加值實現年均17.8%的快速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0年的29%提升到2015年的37.5%,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13.2%提升到2015年的16.7%,增加值的增速連續5年高出GDP增速3個百分點以上。2015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3157家,同比增長33.7%,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其中,營業總收入億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922家,百億元以上的9家。全省申請發明專利59176件,獲發明專利授權9562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3.4件。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實績充分證明,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高新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特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明顯。電子信息和家用電器實現增加值966.6億元,同比增長14.2%,增幅穩居前列,特別是新型顯示產業同比增長32.1%;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增幅13%以上,成為高新技術產業主動力。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主陣地。全省16個高新區實現工業增加值2434.8億元,同比增長10.5%,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占全省的三分之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總量的44.2%,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有8個坐落在高新區。合肥高新區綜合排名全國第8位,蕪湖、蚌埠高新區在新升級的國家隊中排名分列第6、7位。合肥、蕪湖、滁州三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55.7%、50.8%和46.5%,位居全省前3位。滁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成為繼合肥、蕪湖之后第3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千億元的市。六安、宿州、蚌埠三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前列,分別達到35.3%、22.2%和21.4%。阜陽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加翻番。
三、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持續向好的原因
1、政策效應增強了企業內生動力。創新型省份建設“1+6+2”配套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覆蓋創新驅動發展全鏈條,形成了良好的推進機制、責任機制和支持機制。全省900多家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業獲得省級補助資金7.5億元、市縣補助資金8億多元,帶動自身投入60多億元。全省招引的170個高層次人才團隊,93個落戶在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當年授權專利21352項,占全省專利授權數的36.2%。科技型企業減免上年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產生的所得稅25.4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38.9億元。15個省級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攻克了一批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有力地支撐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2、創新創業增加了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省政府大力推進雙創工作,全年備案眾創空間50家。各地形成了從人才引進、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一整套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體系。合肥市按照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路線圖,建立了從市級到省級、國家級的培育梯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首次進入千家俱樂部,名列26個省會城市第7位。宣城市政府對企業實行一對一幫扶整改,點對點分片包干。
3、項目建設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各地圍繞“調轉促4105行動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建設提速,全年八大產業完成億元以上重點項目投資7641.1億元。滁州高新區圍繞智能家電和電子信息集群發展,開展補鏈式招商,零部件配套企業實現本土化。蕪湖市圍繞機器人產業構建起政策支持、技術研發、投融資、應用推廣、人才培育、檢驗檢測等一整套支撐體系,初步形成了機器人整機、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的企業集聚發展產業鏈。
4、外貿出口拉動了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全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67.5億美元,同比增長10.8%,比全部出口增幅高5.6個百分點,占全省出口總額的20.4%,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出口暢導致生產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