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了泌尿系統疾病,在那片“彈丸之地”,如何更精準地完成手術?現在一些醫院首先使用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借助其精準的特性,完成了從耳、食管、心血管、甲狀腺、胸腔、肝膽、泌尿、婦科等多數外科領域的手術,而在泌尿外科的運用是最早和最成熟的。
5旬前列腺癌患者“達芬奇”術后控尿、性功能得保留
深圳人葉先生今年50歲,排尿困難伴尿頻已有十多年。為此,去年9月,他做了前列腺增生手術。在當地醫院接受了前列腺電切術后做病理檢查,發現葉先生有前列腺癌,因此他再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求醫。醫生確診后發現,葉先生的確有前列腺癌,屬于高危組。去年底,他接受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約2.5小時的手術后,葉先生不但順利完成了手術,第二天便能下床活動,術后第七天拔除尿管后出院。術后回訪發現,葉先生控尿能力好、無漏尿,男性最關注的勃起功能也保留完好,能進行性生活。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丘少鵬教授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從臨床經驗來看,利用該機器人進行前列腺癌手術,可更加精準地解剖和操作,不僅能減少病人出血和創傷,還能更好地保護患者的性功能和控尿功能。“99%的病人控尿功能和1/3的病人性功能可得到保護,這兩大功能的保護與患者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9成以上泌尿外科手術都可用“達芬奇”
記者現場觀摩時發現,做手術時,醫生遠離手術臺,端坐在操作系統前,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套在操作系統兩邊的感應指套里。他一邊看著操控屏上的3D目鏡,一邊進行左右手的操作。手術臺上方的機器人手臂會按照醫生指令有條不紊地運作,在患者身上精細地做著分離組織、電凝止血、扭轉、打結等手術動作,而手術臺邊則有幾位醫生負責協助主刀醫生。
據了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當今全球唯一獲得FDA(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應用于外科臨床治療的智能微創手術系統。而華南地區首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自去年4月被引進以來,已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完成200多臺手術,其中泌尿外科手術有70多例,而前列腺癌根治術中,有2/3是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做的。
該科副主任陳煒教授對記者表示,泌尿外科疾病的手術90%以上都適用于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做手術,前列腺癌、膀胱癌、腎癌及腎上腺腫瘤手術及其功能保存及重建,也可用于腎盂成形術、輸尿管再植術、腸代膀胱擴大成形術等。而前列腺癌及泌尿系統的整形手術、復雜的結石手術,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特長。“目前歐美的前列腺根治術的指南已將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根治術作為首選。”
專家答疑
達芬奇機器人=機器人做手術?
不,還是醫生做手術
雖說機器人給人一種“高級、智能”的概念,可不少病人一聽手術機器人,就連連搖頭拒絕,認為用機器人做手術就是完全由機器人操作手術,一定要找“人”來做手術。
丘少鵬解釋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實際上是一個手術操作平臺,它可以說是主刀醫生的“機械手”,真正操作的還是主刀醫生本人,手術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是醫生在控制達芬奇機器人。而且,它需要醫生有豐富的經驗,國家也在控制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發展速度,并規定醫生至少具備操作四級以上手術的資格,且必須經過嚴格培訓,才可操作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最終還是醫生給病人做手術,而不是“機器人給患者做手術”。
不過,“達芬奇”的手術費用相對較高,專家呼吁相關費用納入醫保。目前,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做手術的費用較常規腹腔鏡手術貴2.5萬-3萬元,這部分費用是要剝離出來由患者自掏腰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