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機器人前景廣闊
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將進一步喚醒社會以及個人的健康意識,將會帶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醫學機器人分為手術機器人以及康復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的出現符合精準外科的發展趨勢,中國社保體系也為國產康復機器人的發展帶來機會。中國醫學機器人存在研究周期長的發展難點,過去醫學的發展與其他學科互相脫節也導致研發缺乏相關學科支持。醫學機器人產品要精確定位,專注核心技術或產品的研發,同時也離不開醫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核心原則是針對疾病開發實用的,并綜合醫生、患者/使用者的反饋不斷提升產品。行業標準需學術團體、產業界共同建立。
據Winter-Green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手術機器人和康復機器人的行業規模分別為32億美金和2.2億美金,而2021年這組數據將會達到200億美金和32億美金,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0%和47%。就行業規模來講,手術機器人的價值更高,但康復機器人將擁有更加快速的增長。
手術機器人的出現符合精準外科的發展趨勢。手術機器人成為幫助醫生完成手術有力工具,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已經應用在全球300家醫院,因其傷害小、出血少、恢復快為患者帶來福音。1)手術機器人不僅是一個器械,作為信息平臺,連接各種信息系統;2)手術機器人的出現符合外科手術實現精準外科的目的,外科導航手術系統可為醫生提供實時三維掃描圖像,若可實現將人體組織透明化成像,將盡最大可能降低手術過程中對病人內臟器官的損傷;3)大數據時代,手術機器人或可預先程序化,減少手術風險。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將隨著微創外科、遠程醫療以及3D打印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手術機器人需求將進一步增長。需從針對醫生對著屏幕操作時手眼協調的問題、器械約束以及器械末端靈活度進行提升。
中國社保體系也為國產康復機器人的發展帶來機會。康復機器人有兩個目的:一是功能恢復訓練,二是神經性疾病功能替代。心腦血管疾病在中國的死亡率為16%,而致殘率為80%,遠高於發達國家的30%;中國每年新增200萬中風患者,而中國殘障人士多為社會弱勢群體,經濟實力弱,而中國社保體系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無法承擔國外昂貴的康復機器人,這為國產康復機器人的發展帶來機會。
中國醫學機器人的發展難點:1)研究周期長,應用門檻較高;2)過去醫學的發展與其他學科,尤其是工科學科互相脫節,缺乏相關學科支持,而機器人是一個集機械、電子、傳感器、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基礎學科於一體的綜合體;3)以藥養醫的現狀決定了醫藥與醫療器械市場需求比例不合理,這一比例為1:0.2,而世界水平為1:1.4)以上原因也造成了企業及資本投資不足,造成國內高端醫療器械主要靠進口。
行業標準需學術團體、產業界共同建立。在中國,醫學機器人的行業標準分為國家標準、團隊標準以及企業標準。國際標準的成立尚需時日,可以由學術團體、產業界聯合形成一些標準,為國家標準的出臺奠定基礎。醫學機器人產品要精確定位,專注核心技術或產品的研發,同時也離不開醫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核心原則是針對疾病開發實用的。同時,需要綜合醫生、患者/使用者的反饋不斷提升,以追求極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