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黑龍江省加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活科技資源、激勵科研人才,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這一關鍵環節精準發力,使得“科創花開域內香”,由此形成新的增長動力,迎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振興關鍵期。
(小標題)盤科技家底,成果對接、孵化熱起來
本以為自己會當一輩子老師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王振波,今年3月以自主研發的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制備技術入股,成為哈爾濱一家科技公司的技術總監。他說:“要在以前,這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國家、省市和學校都鼓勵我們創業,可以大膽做了。”
細數黑龍江省的科技家底發現,這里有700多個科研機構和80余所高校。2014年,該省有22個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然而,科技成果產出與產業化比例失衡,一度制約著科技潛力的釋放。
黑龍江省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存在的問題,一在思想觀念,二在機制和路徑,三是政府、科技界、金融界、產業界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系統性支持和互動。以問題為導向,黑龍江加強頂層設計,借助市場力量,向這些關鍵環節發力求解。
走進位于哈南工業新城機器人產業園內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迎賓、噴涂、服務等機器人“各顯神通”。這個由省市校共建的集團,集中了哈工大在智能裝備領域的高端技術,可在工業機器人等9大產業方向上提供獨有技術及完整的行業技術解決方案。
今年,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哈工大焊接產業集團相繼成立。通過整合這些具備競爭優勢的創新資源,釋放了人才、創新優勢,市場競爭力也得到強化。
今年年初,黑龍江啟動“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引導科技型公司上市,一批企業的資本意識被激活。
記者了解到,黑龍江今年通過騰挪閑置非辦公資產,新辟建了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建的黑龍江龍科企業孵化基地“農”字特色鮮明,可為一批高成長性農業科技型企業提供服務。
(小標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手攻關“最后一公里”
去年5月,哈爾濱工程大學與哈爾濱天寶石墨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建石墨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利用30微米石墨紙生產的LED散熱片市場前景廣闊。
該中心聯合實驗室主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曹殿學說:“實驗室就設在工廠,直接按企業需求做研究,還可以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如今,在黑龍江省政府推動下,科研機構與企業主動對接多了起來,一些科研單位和企業建立聯合體,向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邁進市場的“最后一公里”要效率和效益。
“科研向前探一探,企業回頭望一望”,黑龍江省科學院拿出1500項科研成果供當地企業先期免費使用,打消企業擔心的“花了大價錢引進成果卻不能量產”的疑慮。近期已有6家企業免費“吃”了這頓成果轉讓大餐,簽約的16份合作協議涉及農業、食品、新材料等領域。
運行已兩年的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正在摸索如何填補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地帶。該院院長助理路忠峰介紹,研究院著眼于“政府+產業+學校+科研機構+金融+中介”一體化服務建設,已落地轉化近60個項目。未來3年,還將培育10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打造特色產業集聚孵化區和創新創業產業園區。
(小標題)從“盯著政府要投資”到“面向市場找資金”
今年5月,黑龍江召開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大會,為818項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高新技術成果提供轉化、資本對接支持。期間,大慶市華拓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科技企業與7家投資公司“聯姻”,簽署了總額達9000萬元的投資協議。
黑龍江還邀請國內投資機構,組建了9支總規模達53.5億元的高科技風險投資基金。每只基金均有政府部門的引導資金。
現在,很多科研人員和科技企業已經從“盯著政府要投資”向“面向市場找錢、掙錢”轉變。路忠峰表示:“科研單位不能一直躺在政府身上,而是要盯住市場,向市場要資源、要發展。”
今年以來,黑龍江省相繼出臺激勵人才、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大學生休學創業最多可保留八年學籍等“高含金量”措施,攪熱了科研人員、高校學子的創新創業熱情。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宋超的創業成果“點觸云安全系統”,用于12306購票網站驗證碼服務升級,最近獲得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他說:“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也有機會分享省里每年1億元的大學生創業種子基金,這讓大家感覺心里有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