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15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技術國際研討會在重慶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領域的國內外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及人才培養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今年8月,中國頒布了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 機器人被列為重點突破的領域,同時機器人也是重慶未來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之一,在工業4.0的大環境下,機器人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以德國西門子為例,揭示了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歷程,譚建榮把大數據場、智能化生產和移動網絡稱為21世紀的三大新技術。“像波士頓大狗(機器狗)、全息手機、谷歌眼鏡、智能手表、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變形服裝、智能家居等,應該成為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譚建榮說。
“幾年前,如果你去一家工廠跟老板談機器人,你可能會被請出來;現在,你再去那里,并且你已經是一名機器人專家的話,你會受到熱烈歡迎。”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談到機器人發展時強調,一定要重視人才的培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中國企業、科研院所或者我們的下一代必將在下一個產業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據了解,在機器人人才培養方面,重慶理工大學一直緊貼重慶市打造“機器人之都”的現實需要,在機器人相關科研方向上凝練特色,為重慶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機器人和產業基地提供智力支持。重慶理工大學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小康介紹,目前重慶理工大學在機器人人才培養上采用德國模式“產學研結合”,致力于打造技術性專業人才,此外學校在高新區建立了實驗室,讓學生充分感受科技氛圍,同時也了解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產品。
“同學們積極性都很高,我身邊就有很多機器人熱衷者。”一名前來參加研討會的重慶理工大學學生表示,學校的科研氛圍確實濃厚,很多同學課余時間都在研究怎么做出更新奇的機器人,此外學校有各種科技選修課、學術講座以及科研實踐活動,同學們的積極性都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