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位于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9月份的統計數據出爐,9月份公司完成銷售達24.34億元,直接出口8000萬美元,成為今年以來業績最高的一個月。能取得這樣的業績,與該公司開展智能生產設備更新“機器換人”是分不開的。
走進瑞儀光電的彩屏模組組裝車間,只見一臺臺大型自動機械手臂在不停重復抓取、翻轉、移動、運送、定位等動作,車間內幾乎看不到操作工人。瑞儀光電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兼中國區公共涉外總處處長王健民說,工廠共新增生產線407條和機械手臂1250臺,可以取代工人6578個。“機器換人”讓公司的生產效率提升3—4成,一定意義上,已經達到“黑燈工廠”的要求,也就是工廠關著燈,機器照樣在生產。
據王健民介紹,瑞儀光電的“機器換人”并不是一日之功,智能化改造幾年前就開始了。早些年,瑞儀光電將臺式電腦顯示屏、電視機和筆記本電腦所用的塑膠框、導光板等產品導入生產制程,并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全球金融危機時,公司依舊憑借LCM組裝等生產實現業績穩步增長,特別是2012年的營業額達到190億元,比上一年翻番。在之后的發展中,瑞儀光電緊跟IT業發展趨勢和步伐,并沒有因為某些電子產品的萎縮而減產,他們主動對接智能電子產品生產,并與三星、華為、小米和國際某知名品牌智能手機生產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提供客制化的訂單式生產服務。
與幾大品牌智能手機生產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后,瑞儀光電陸續投入1億美元,用于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經過生產模式、企業管理、產品種類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瑞儀光電已經從簡單從事OEM代工到直接從客戶總部下訂單,參與主要生產制造環節。由于瑞儀光電的轉型升級,韓國三星公司甚至放棄了再建一個生產工廠的打算,直接將LCM模組組裝生產交給瑞儀光電。王健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多贏的。三星公司利用有限的工廠資源,可以生產更高級別的產品;瑞儀光電則完成轉型升級,提高產能和效率;對于IT產品來說,生產過程智能化提高了效率,節約了人力、物力和運輸、倉儲等物流成本。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IT產業制造企業也逐漸進入高端智能IT產品生產領域。“這些產品功能多,體積小,零件多,精密度高,品質要求高。”王健民說,“智能手機生產難度大,所以對生產設備的要求也更高。當然,對企業來說,獲利也越多。”
據王健民介紹,瑞儀光電今年營業額預計達到140億元,納稅超2億元。新增了自動化設備之后,瑞儀光電每月可以生產彩屏面板3000萬片,供應給某國際知名品牌手機企業。瑞儀光電的產能,占到該手機品牌全球產量的2/3以上。今年第四季度,瑞儀光電將做好繼續擴產的準備,明年將導入小米和華為的進口生產設備約1億美元,全面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