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帶來新變化新可能,但是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做精的思想與實踐,永遠不過時。企業應該苦練基本功,把精益做到極致,厚積薄發。
各國已形成共識,制造業乃是國家之本。“互聯網+”時代,制造業迎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這也將帶來全球制造業格局的巨變,未來制造業將向機遇互聯、互動的智能制造轉型。
汽車行業的變革也隨之拉開帷幕,信息技術成為改變傳統制造業的重要手段和變革力量,聯網化、智能化無疑是汽車產業未來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
目前來看,世界各國的制造業都在升級轉型,德國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這不僅是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的革命,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革命,是以“開源、開放、共創、共享”的互聯網思維,來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并與去年4月份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相比,更加注重軟件、網絡和大數據,希望促進物理事業和數字事業的融合,實際上最終是希望做到通信、控制和計算的集合。
日本則利用智能科技重建工業設計,始終保持發展機器人、新能源科技第一前線。
在中國,目前正通過互聯網+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推動傳統產業得到轉型升級,新興信息網絡技術已經滲透和擴散到生產服務的各個環節。
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的《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未來三十年制造業轉型升級制定了長遠的規劃戰略。同德國工業4.0戰略一樣,“中國制造2025”著眼點之一就是“智能化”,期望通過信息化技術,鍛造制造業新的競爭力。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認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行業、企業的通力協作。其中,國家需在頂層設計、制定標準、基礎設施、人力培育、創新激勵等方面發揮作用,而行業應努力構建行業內、跨行業的平臺,并推動措施落地。在企業層面,需要龍頭企業、核心企業和相關中小企業形成整體。
趙福全表示,未來智能制造體系的內涵,是由數據驅動的互聯互動的智能制造體系。智能制造代表著制造業的理想主義。它的愿景,是未來智能制造體系中確保個性化的know-how將更多地掌控在供應商手中,中小企業將成為全球創新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事實上,智能汽車是智能制造的范疇之一。智能汽車堪稱互聯網+制造業的完美體現之一。智能化的互聯網汽車將實現人、車、路和基礎設施之間實時四維信息交互,帶來交通生態的嶄新變革。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應用,安全、節能、環保的智能汽車有望逐步演變為日常的主流出行交通工具,道路擁堵、空氣污染的困局亦將得以緩解。
不過,即使國家戰略支持和政策鼓勵為我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計劃”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技術和質量才是實現目標的根本所在。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必須變被動為主動,苦練“內功”,加強自主研發,彌補短板,用創新尋求更好更快的發展。“國內制造業需要加強自主研發能力、質量保障能力、技術訣竅的掌握,經驗數據的積累,邊補課邊追趕,更要明確目標,做好頂層設計。”趙福全如是說。
新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帶來新變化新可能,但是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做精的思想與實踐,永遠不過時。企業應該苦練基本功,把精益做到極致,厚積薄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