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故事
——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
要千方百計抓“數控一代”應用。這項工作,不僅可以促使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還可以“轉舊添新”、上下延伸、左右拓展出龐大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為此,我們要始終把“數控一代”作為引領技術創新的標桿,緊抓技術研發、裝備制造、推廣應用三個關鍵,持之以恒,務實推進。
產業轉型升級,聚焦泉州新故事
上月初,泉州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召開,部署泉州產業轉型升級行動。隨著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泉州制造2025“1+3”文件的陸續下發,一場關系全市經濟產業命脈的大變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在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的藍圖中,泉州的產業轉型升級,要做好“十二字真經”:做優一產、提升二產、突破三產。這也是泉州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去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約1.2萬億元,其中傳統產業占據半壁江山: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和經營國際化的背景下,這些產業面臨著東南亞等地的價格成本競爭;另一方面,國內溫飽時代已經過去,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逐漸成為主流。當下泉州的各行各業都行動起來,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新常態。今起,本報將尋找一批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典型人物、創新團隊、示范企業,講述他們的轉型升級故事,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企業,加入產業轉型升級的“泉州軍團”,再譜產業發展新篇章。
回想起去年在恒安總部倉庫工作的場景,小蘇不太敢相信,同樣是8月底的銷售旺季,現在的工作卻可以這么愜意。
腰不酸,腿不疼,每天都能輕松下班回家,這是小蘇和許多恒安員工搬到智能生產基地后的一大感受。機器人的加入,不僅免除了傳統制造業生產環境中的噪音與粉塵,更是解放人的雙手,降低了大家的勞動強度。而在恒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紙尿褲發展部生產運營分部總經理林一速眼中,智能化的運作,更是給了恒安一個更好的未來:基地全面投產半年,產值將近20億元,全年有望突破40億元。
機器人干活 工人告別爬上爬下
上午9點,陽光照進恒安智能生產基地倉管辦公室,小蘇和其他4名員工換好工作服,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10點左右,辦公室外“滴滴”的機械手運作的聲音響起,小蘇操起采集器,大步跨出辦公室。辦公室外是廣闊的倉庫,它被大型的運輸線與軌道分為五大區域,每個區域都由一個安檢門區隔開來。軌道上幾輛小車奔走著,運送三四垛的貨物,貨物上都有個電子掃碼,上面寫著“恒安紙業”。

智能設備的應用,解放員工的雙手,也提升了效能
小蘇哼著歌等在安檢門口,小車一停下,他便用叉車接過整垛的貨物。此時,手中的采集器派上用場,“滴滴”一掃描,電腦上立即顯示出貨狀態。掃描完畢,小蘇掌控著叉車,將貨物運載到貨車旁,指揮貨車人員開動搬運。
看著貨車人員搬運,小蘇的腦袋開了會兒小差,回想起去年在恒安總部倉庫工作的場景。同樣是8月底的銷售旺季,當時他和十幾名員工每天都要忙到晚上9點多,不斷奔跑在各個倉庫通道中,手推板車,跑上跑下搬運貨物,36℃的高溫下,衣服都被汗水浸濕。
“現在只要跟蹤機械手和小車,看著它們把貨搬出來,再用叉車運到外面的貨車上,就可以了。”在恒安干了十幾年的老劉,來到智能基地后,最大的感觸就是,每天不用爬上爬下,100箱的貨,只要機械手和一輛小車配合,10分鐘搞定,“腰不酸、腿不疼,輕松下班回家”。
2天的活1天干完 訂單不再積壓
恒安智能生產基地,2013年10月投建,2014年10月衛生巾設備投用,次月紙尿褲設備投用。智能化給了恒安一個更好的未來:基地全面投產半年,產值將近20億元,全年有望突破40億元。鄭新聰書記兩次到恒安智能基地考察,也對智能生產設備與倉儲運輸設備點贊。
恒安的腳步還在向前。目前,基地有17條生產線設備,衛生巾設備11條、紙尿褲設備6條,還有2條生產線預計9月上旬投入使用。實際上,機器人的世界離我們并不遙遠,走進先人一步的恒安智能基地,很多細節都能給人留下啟發。
工人不好招,機器來替代,林一速對此有直接的體會。恒安這樣的規模,在舊廠至少需要1000人,但在智能基地卻不到500人,“機器人能24小時工作,入庫車間無需人員操作,而出庫車間5個員工就綽綽有余”。
智能基地的立體倉庫,更是一絕。“這個徹底顛覆之前的平庫模式,整個高度有24米,是原來的3倍,相當于同樣的倉儲用地,能多裝兩倍貨物。”林一速說,3萬多平方米的倉庫,其中立體倉庫共2區,每區庫容達5904平方米。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么高的倉庫,全部實現智能設備取件與入庫安置,不需要搬運工上上下下放件與取件,只需5臺智能機械手、2套有軌小車和10臺雙立柱式的堆垛機,即可徹底解決入庫與出庫問題。以2000件貨物計算,需要搬運工不停歇、上下搬運兩天,但有了機器人加盟,一天就能全部出庫。出貨快了,訂單便不會積壓,效能也就跟著提升。
“整個過程,全部電腦點擊操控,倉庫也不允許人員進入。”林一速說,根據任務量的多少,系統還會自動發出指令,安排相應的小車運送,多余的小車則退至檢修區;投入系統的小車,無任務時也會自動停止并保持待命狀態,節省耗能。
政策亮點
《關于發展智能制造專項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大力支持企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經過省認定為首臺重大技術裝備的數控技術產品,省上對屬于國內首臺的按不超過銷售價格的60%、屬于省內首臺的按不超過銷售價格的30%進行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對在原理、結構、性能等方面有較大創新的首臺數控裝備,按照開發經費的30%給予企業一次性補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經過新認定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最高分別給予不高于100萬元和50萬元的補助。對加大實施數控和智能技術研發投入的企業和單位,最高給予200萬元補助,并按照比例抵扣應納稅所得額。
數說轉型
《關于加快實施<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的若干意見》(討論稿)提出,到2020年,泉州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制造業大市。每個遷移產業集群建設100條以上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全市建設30個示范性數字化制造、10個示范性智能化制造的車間或企業。
今年上半年,全市已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21.61億元,比增9.5%,完成技術改造投資387.86億元,比增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