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的英文“Laser”在我國曾被翻譯成“萊塞”“光激射器”“光受激輻射放大器”等。1964年10月,物理學家錢學森建議稱之為“激光”,既反映了“受激輻射”的科學內涵,又表明它是一種很強烈的新光源,得到我國科學界的一致認同并沿用至今。
1960年,西奧多·梅曼在加利福尼亞州馬里布的休斯研究實驗室設計和建造了一臺小型的激光發生器。將閃光燈線圈纏繞在指尖大小的紅寶石棒上,產生了第一條激光,從此開啟了激光時代。
“超能”的激光
激光的誕生意味著光學科學的一場革命,激光在很大范圍內改變了可用的物理量。“普通光源是光的自發輻射,在向四面八方輻射時,光線分散到4π球面度的立體角內。”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其特點是多波長、任意方向和不相干。
而激光是光的受激輻射,其單色性、方向性和相干性都較普通光源好,亮度也高,基本沿某一條直線傳播,通常發散角限制在10-6球面度量級的立體角內。
據王斌介紹,激光器發出的激光發射角很小,接近于一毫弧度,只有一般探照燈發射角的一百萬分之一。即使將其發射到幾千米以外,光束的直徑也不過增加幾厘米。因此輸出的能量集中在很小的范圍里。
除此之外,激光還具有很好的單色性,是普通光源完全達不到的。在激光出現之前,以同位素86Kr燈的單色性最好,譜線寬度為10~4nm的量級,而最普通的氦氖激光器所輸出的紅色激光(632.8nm)的譜線寬度達到10~8nm的數量級。現代技術的應用可以使譜線寬度縮到更小的范圍。
能量密度方面,激光的亮度是普通光源的上百萬倍。與太陽光比,一支功率僅為1毫瓦的氦氖激光器的亮度比太陽光強100倍;而一臺巨型脈沖固體激光器的亮度可比太陽亮度高100億倍。
激光應用技術
21世紀已進入光電子時代,激光的進一步廣泛應用將極大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激光加工因實現了光、機、電技術的結合,作為一種先進的制造技術,目前正處于向傳統制造技術工藝過程積極滲透的階段。如今已廣泛應用于信息技術、檢測技術、材料加工、醫學、軍事、航空、科學研究等諸多方面。
激光武器。軍事機構和小說家目睹了射線槍從漫畫書里的虛構變為現實的過程,所以他們在激光剛剛被發明時,就看到了激光作為武器的潛力。“1964年,007電影《金手指》中大反派‘金手指’奧瑞克威脅邦德,要用激光將他鋸成兩半——這在當時,還是純粹的幻想。”王斌表示。
不過現在,激光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現有常規武器的命中率,而且可為軍隊提供新型戰術武器,從而大大增強軍隊在現代戰爭中的作戰能力,其應用領域涉及制導、雷達、測距、通信、模擬、偵查、告警、對抗等方面,受到各大軍事強國的重視,未來有望成為軍事技術最活躍的一個領域。
三維激光。全息技術發明于1948年,以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但埃米特·利斯和朱瑞思·烏帕特尼克斯在1964年使用激光對全息技術進行了徹底改造,發明了第一個不需特制眼鏡就能看到的三維圖像。
“他們用分裂的激光光束將全息圖記錄在感光片上,其中一束激光先被反射到被攝物體上,然后再與另一束會合,在感光片上成像。用一束與成像時相同方向的激光照射感光片,就會在觀看者眼前產生一幅逼真的三維圖像。”王斌講述道。
夢幻激光。現在每逢重要慶典,激光秀都是烘托氣氛的絕佳利器。不過剛開始時,激光的色彩是相當有限的:氦氖激光器和紅寶石發出紅光,其他激光器則產生不可見的紅外光。
第一次實現七彩激光的是離子激光器,它通過在氬或氪中的高壓放電產生激光。氬氣產生藍色和綠色的光,氪產生其他幾種顏色,兩種氣體的混合可以產生整個可見光譜中的顏色。激光秀就此誕生。
無盡的刀片。“在工業上,激光被用來作為鋸和鉆頭,而且它永遠不會變鈍。”王斌如此形象地比喻激光加工技術在工業上的應用。激光的空間控制性和時間控制性都很好,對加工對象的材質、形狀、尺寸和加工環境的自由度都很大,特別適用于自動化加工。激光加工系統與計算機數控技術結合可構成高效自動化加工設備,已成為企業實行適時生產的關鍵技術,為優質、高效和低成本的加工生產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激光第一次作此用途是加工硬度很高的材料,如鉆石,或非常柔軟的材料,例如嬰兒奶瓶的奶嘴。低功率激光可以切割和焊接塑料;高功率激光可以切割和焊接金屬。早期的工業激光器,必須非常龐大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但新的固態激光器卻令人吃驚的小巧:如今一段細光纖或幾分之一毫米厚、撲克牌大小的盤片就能產生千瓦級的能量,足以切開幾厘米厚的金屬片。激光加工技術具有無接觸、不需要工具和模具、清潔、高效、便于實行數控、可進行特殊加工等優點,隨著該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完善,人們將能對工藝的自動化和工作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激光外科手術。“激光在醫學上的首次成功應用是進行眼內手術,但是不需要切開眼球。”王斌介紹道,早在1962年,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將病人脫落的視網膜與眼球重新連接,使他恢復了視力。更大的成功在1968年,外科醫生弗朗西斯·萊斯佩朗斯和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使用氬離子激光器破壞異常的血管,以避免這些血管在視網膜中擴散,致使糖尿病人失明。這種治療方法已經挽救了數百萬人的視力。如今,激光也被用來切割角膜,以矯正視力,或者使胎記和刺青褪色。
如今,激光治療幾乎遍及眼科、皮膚科、婦科、肛腸科及上消化道、泌尿科、心血管、骨科、牙科等專科。有的激光技術已經作為常規治療手段。大多數激光治療療程短,患者無痛苦或痛苦少,操作方便,花費節省,受到廣大患者和醫生的歡迎。
未來激光技術:普及、提高、交叉
我國新型強激光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激光誕生50周年紀念大會”上說,未來激光技術將圍繞普及、提高、交叉加快發展。
杜祥琬在題為《激光五十年的幾點啟示》的發言中談到,未來激光技術將圍繞普及、提高、交叉三個方面加快發展。首先,在更多、更廣的領域實現應用,從硬X射線到太赫茲的整個光波段,隨著各種激光器及相關技術研發的成熟和商品化,激光在科學研究、人民生活、國民經濟等方面都會有新的成就。其次,激光將躍上更新更高的臺階,在功率提升、波長延伸、能量與速遞增長等方面創新研發水平。另外,激光技術將在物理、化學、材料、生物、醫療、農業、信息技術等領域得到廣泛的交叉學科應用,成為科技前沿發展的“銳器”。
隨著2014年工業4.0概念的提出,激光行業的自動化已成為大勢所趨,機器代替人將成為激光企業下一個發力點。此外,光纖激光器以及激光結合光纖技術仍將成為激光行業的熱點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