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入調整期,產業集聚進一步明顯,政策環境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總體呈現良好態勢。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環節缺失、部分行業國際市場受阻、國內需求開發不足、行業人才缺失等問題依然存在,并嚴重制約著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諸多利好政策影響下,預計下半年“互聯網+”、智能制造等產業有望實現快速發展,協同創新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以及區域集聚都將進一步顯現。建議對接《中國制造2025》,加快出臺配套政策,啟動一批項目形成有效投資,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和公平競爭的市場氛圍。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及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和問題進行總結,預測未來發展動向,能夠及時對政策效果進行反饋和調整,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隨著諸多利好政策出臺,預測下半年將會涌現出更多新的增長點。
A 基本運行
利好政策加碼 產業發展總體趨勢良好
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加強 2015年上半年,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高技術產業與新興行業增長較快,成為支撐工業生產增長的重要力量。4月份,高技術產業生產增長10.5%,快于規模以上工業4.6個百分點。其中,通信設備制造增長19.4%,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增長16.3%,合成纖維制造增長16.2%,合成材料制造增長14.7%,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從各地情況看,前期對產業創新發展投入較多、注重轉型升級的地方,抗風險能力和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強。特別是東部地區超前調整、超前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明顯加強。如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接近30%;深圳市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35%。
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對利潤增長形成了強勁的推動力,1~2月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實現25.3%的增長,與傳統工業利潤的負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大批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了較快的利潤增長。
形成較強的區域競爭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向產業園區集中,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如安徽有六大裝備制造業生產基地,分別是合蚌工程機械制造、兩淮煤機制造、沿江船舶制造、蕪湖節能裝備制造、馬鞍山冶金裝備制造、蚌埠環保設備制造等,2015年六大基地的裝備制造業產值占全省裝備制造業比重預計達到45%以上,成為安徽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產業高地。
產業集聚加強了產業間的聯系和企業主體間的互動,不斷重塑區域的競爭能力。比如廣州新黃埔區大力推動機器人產業集群發展,不僅有廣州啟帆機械設備等制造企業,也有廣州機械院等掌握系統研發、應用集成技術的機構,并利用這些資源服務于本地企業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改造,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正是圍繞著機器人產業集中布局,不斷整合相關資源,使得新黃浦區在全國的機器人產業中形成了較強的競爭能力。
利好政策加速產業發展 在國家層面上,政策利好頻現。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公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和農業機械裝備,指明了未來十年,大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在具體領域上,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
在新材料行業,工信部印發了《2015年原材料工業轉型發展工作要點》,支持各地探索建立新材料首批次應用風險補償機制,努力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
在光伏產業,工信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計劃到2017年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光伏企業,支持形成15家光伏企業巨頭。在智能制造領域,工信部啟動實施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政策效果的進一步顯現,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到引導和促進作用。
補充和壯大產業發展資金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助力產業發展,國家決定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支持處于“蹣跚”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促進技術與市場融合、創新與產業對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同時,鼓勵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渠道。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的通知,鼓勵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債券融資,進一步放寬融資門檻。
在地方層面,加大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重慶宣布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該基金由重慶市政府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和市屬國有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引入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總規模約800億元,力爭到2020年產值實現1萬億元。廣東將設立廣東國資新興產業發展基金,首期規模50億元,重點支持省屬國有大型骨干企業轉型升級。安徽將設立20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基金,自2015年起,每年安排20億~30億元,支持重大項目建設、新產品研發和關鍵技術產業化、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及新工藝示范應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第三方檢驗檢測平臺建設等。
B 存在問題
關鍵核心競爭力弱 產業發展市場阻力較大
部分關鍵核心環節缺失 我國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依賴國外,成為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8代、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已順利投產,但偏光片、超薄玻璃基板、液晶材料等關鍵材料自給率均不超過10%。還有機器人制造領域,國內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缺乏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及產品,市場主要被國外行業巨頭所壟斷。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占據了我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
市場開拓面臨較大阻力 新興產業面臨國際市場拓展舉步維艱和國內市場高端失守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出口不振。比如我國光伏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國家,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開始后,傳統出口市場紛紛設置了貿易壁壘,光伏產業發展遭遇困境。另一方面,部分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偏低。以AMOLED產品為例,雖然我國已經具備了5.5英寸AMOLED產品的生產能力,但目前看,在AMOLED顯示市場上,三星獨占著90%以上的市場份額。
人才缺失制約產業發展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快速發展,高素質人才缺乏問題在部分行業表現得尤為突出。以核電為例,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研發方面的人才還比較欠缺,在核電停滯的幾年間,核電人才流失嚴重,隨著核電項目的增多,核電人才短缺日益明顯。此外,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深入應用,制造業發展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特征,都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制約日益顯現。
C 趨勢展望
“互聯網+”與智能制造成熱點 協同創新與區域集聚效應明顯
“互聯網+”成為發展新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有望為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互聯網+”有望在多領域取得系統性的技術突破。通過推進實施《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及相關專項工程,有望在電子信息領域取得一定的技術突破,加速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二是“互聯網+”有望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以云計算為例,今年年初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養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云計算應用基本普及,云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