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主要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個方向。上游是零部件,即核心三大件兒:減速機、控制器、伺服電機;中游是把三大零部件、本體以及其他零部件組裝成一個機器人本體;下游是機器人應用,系統集成應用。目前,國內大多機器人企業只是在做下游應用方面。可以說機器人的整個技術,尤其是機器人的上游核心技術仍舊掌握在國外的企業之中。

據陶喜冰介紹,國家在“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中也為此投了很多錢,扶植了幾家企業,雖也做出了成果,但是可靠性和規模上還不夠。原因在于減速機的技術要求非常嚴格,要不停地負重、旋轉,所以對精度要求極高,并且摩擦還不能生熱,一旦生熱,精度就會下降,國內乃至全世界很多企業在這方面都是達不到的。目前國內也有發展得比較好的企業,正在慢慢突破,在比較小的轉速較低的減速機上已經做出了一些成果,但在大減速機方面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打個比方吧,RV的減速機占了整個機器人成本的40%,這種減速機只有日本帝人一家企業可以做,里面有一項為期10年的全球專利。但是這一項專利,就壟斷了全球90%的市場。他們賣的是什么,就是技術。但憑咱中國人的韌勁兒,肯定能突破,只是時間的問題!”說到這里,陶喜冰充滿了自信。
機器人路在何方?“盡管說建立系統健全的機器人全產業鏈是必然之勢,但實際上"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在面對國內基礎工業發展上還是相對欠缺的,所以我個人建議近些年還是要穩扎穩打、打好基礎。”陶喜冰看了一眼窗外的產業園,娓娓道來。“一方面擴大產業,進行內延性增長,在業務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另一方面利用資本平臺進行并購,把產業下游做成熟。當然機器人產業鏈下游的應用,并不是買個機器人本體就結束了,它有大量的系統工程,我要了解客戶的需求,用戶的產品工藝,然后用機器人做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

陶喜冰領導的科捷機器人有限公司也確實做到了穩扎穩打。富士康,世界知名的代理工廠,科捷是富士康在國內機器人行業的唯一合作伙伴。從2004年合作至今已經購置了五六千臺機器,生產過程完全實現了“黑燈工廠”,即全機械化24小時無人化運作。十余年沒有出現大的問題,故障率極低。
“至于產業上游零部件方面暫時還是得靠國家投入,它的投入產出效益太差,而且還不一定能成功,需要大量資金源源不斷地投入進去,周期很長,所以一般企業不會貿然涉足,但是如果以國家力量長周期地投入,肯定會有效果。”他的眼里滿是期待。“當然,在技術上,我們也會和中國各大高校、研究所緊密合作,像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等,很多項目也是跟科技部、發改委一起合作研發的。產學研相結合,不但保證了創新能力,質量上也是做的很好。”陶喜冰還是充滿著自信,“機器人產業雖與國外有著數十年的差距,但配合著國家整體戰略的規劃,上有"中國制造2025",下有市場需求,走到世界前沿只是時間問題。”說到最后一句,陶喜冰昂起頭很嚴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