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歲的陳大爺被診斷為膀胱癌,由于年齡太大,手術風險高,就診的大小醫院紛紛婉言謝絕手術的要求。在醫生不愿做的情況下,機器人醫生接受了挑戰。昨天上午,鼓樓醫院的機器人醫生只用了一個小時,就為老人順利切除了腫瘤。據了解,全球目前已經有超過3000臺機器人醫生為患者手術,中國也有30臺,且還在加速引進,一大撥機器人醫生正在襲來……
給93歲大爺動刀 機器人醫生一小時搞定
據了解,陳大爺今年已93歲高齡,除了血壓和血糖稍高外,平素身體還不錯,但是兩個月前他出現血尿,經過一番檢查,發現患有膀胱癌。由于腫瘤侵犯了尿道口,引起了雙側腎積水和血尿,如果不及時手術,最終可能會引發大出血危及生命。但是如果采用傳統手術,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多,對于93歲的老人來說,這些都不利于后期康復。為了摘掉這個腫瘤,老人跑了多家醫院,但都因為年齡大、風險大而被婉言謝絕。日前,他們從一個熟人那里打聽到,鼓樓醫院可以使用機器人醫生開展手術,便慕名找到該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宏騫。郭宏騫主任對老人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決定讓機器人醫生上,為老人手術。
一切準備就緒后,陳大爺被推進了手術室。郭宏騫操作手術機器人,解剖、分離血管、切割、結扎……“達芬奇”機器人醫生雙手忽而變成血管鉗,忽而又變成電刀,一刀下去,同時完成分離、止血和結扎工作。在郭宏騫的遙控下,機器人的手臂靈活地做著每一個動作,成功摘除了腫瘤。這一許多醫院做不了的手術,機器人醫生只花了一個小時就做完了。這比傳統手術快了一倍,而且沒有出血,沒有損傷神經,術后老人沒有出現常見的尿失禁。
這一結果,讓老人很滿意。
揭秘機器人醫生
擁有三頭四臂,能540度旋轉手術
手術機器人神通在哪里?昨天,記者見到了“達芬奇”機器人醫生,與人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人形機器人不同,它的結構要復雜得多,身高近1.8米,擁有三頭四臂,宛如大蜘蛛一樣端坐在手術室。盡管體型笨重,但活動起來卻異常靈巧。
為患者手術時,手術醫師通過主控臺可觀察并發出指令。這時,機器人醫生便會伸出4個操作臂,與患者的身體“親密接觸”,除了完成醫生能做的事情,例如分離血管、止血、結扎等,“達芬奇”還能做許多醫生不能做的事情,例如540度旋轉,到達人手不能觸及的狹小空間工作。不僅如此,“達芬奇”的雙“手”一個是剪刀,一個是鉗子,能根據手術需求調換雙“手”的配置或其他刀。
與傳統手術不同的是,主刀醫生不拿刀,而是坐在座位上,將頭埋入操作臺,雙手套在兩個控制環內,宛如開飛機時握著方向舵一樣來操縱機器人。在主刀醫生的目鏡內,一切都是立體的,如同電影《阿凡達》一樣,是三維立體成像。借助這個被放大了10倍的立體圖像,患者的一切被看得清清楚楚,就像主刀醫生鉆進患者的肚子里一樣。
醫生們注意
一大撥機器人醫生正在襲來
據了解,鼓樓醫院引進的這臺手術機器人價值2000多萬人民幣,是繼南京軍區總院后我省第二臺手術機器人。借助這臺機器人,截至目前,鼓樓醫院已完成200余臺手術,其中泌尿外科就突破了150例,總數排名進入全國前十,單周手術量在全國泌尿外科中最高排名第二位。
專家透露,由于機器人醫生手術的巨大優勢,未來機器人給人手術將成為一種趨勢,全區范圍內機器人醫生正在大量上崗。據了解,美國已經裝備超過2000臺手術機器人,歐洲500多臺,雖然中國的手術機器人還不多,只有30臺左右,但各大醫院正在加速引進。
鼓樓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李笑弓認為,手術機器人的大量上崗,正在搶奪傳統外科手術醫生的飯碗,如果外科醫生不具備掌握機器人的技巧,拿不到上崗證書,就像外科醫生不掌握腹腔鏡一樣,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不過,讓機器人醫生開刀好是好,但患者得額外多掏3萬元。其中,開機費2萬,耗材1萬元,這些費用醫保目前還不能報銷。專家認為,一旦機器人費用進醫保的話,機器人醫生普及的速度會更快,也將真正惠及最底層的普通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