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用工荒問題突出,機器人開始活躍在市場上。以浙江為例,浙江省作為一個制造業大省、外來打工者重鎮,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決策部署,“機器換人”正在成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提到:“我國將成為機器人的最大市場,但我們的技術和制造能力能不能應對這場競爭?我們不僅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這樣的新技術新領域還很多,我們要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扎實推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指出:“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而這些正是機器換人背后的原因所在。近日,全球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在深圳先進制造投資沙龍上發布的報道中說,在未來預計有一千萬的不熟練工種將會被機器人取代。在2033年之前,全美國45%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廣泛的取代。比如,現在大家去售票處買電影票,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機器上取票了,而無需去柜臺購買了,售票員很多會消失......
機器人產業在國內異軍突起
在政府推動之外,制造企業對于“機器換人”的迫切需求,推動了浙江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目前,國內主流的機器人公司已先后落戶杭州,其中包括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杭州中科新松光電有限公司、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杭州凱爾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石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杭州科爵智能設備有限公司等。
這些公司里面部分負責人圴表示,機器人產業在浙江乃至全國才剛剛起步。
數據顯示,2014年是中國機器人發展元年,市場需求呈爆發增長狀態。以工業機器人為例,2013年,全球銷售工業機器人17.9萬臺,同比增長12%,其中,中國市場銷量達到3.65萬臺,同比大幅增長59%,占比20.4%,中國已經超過日本(2.6萬臺),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全國各地紛紛布局機器人產業,河南洛陽、鄭州、太原、江蘇常州、南京、張家港、昆山、徐州、遼寧沈陽、沈撫新城、重慶、天津、上海、湖北武漢、襄陽、安徽蕪湖、河北唐山、山東青島、濰坊、哈爾濱、湖南郴州、長沙、瀏陽、廣東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惠州、廣西柳州、浙江杭州、麗水、四川成都、江西九江、山西晉城、陜西西安等40個城市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重點發展對象。
政府也在大力扶持。
1)財稅方面,2009年1月1日起,工業機器人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到17%,有“十二五”例行的對扶持項目內的每臺補貼25%-50%,以及相應的稅收減免等
2)研發方面,每年有多項“863”項目基金和重點專項資金的投入
3)產業園:地方政府紛紛開展機器人產業園規劃和建設
未來幾年,中國機器人的年產值將接近6000億元,而機器人產業集群的年產值將達到3萬億元。
中國機器人產業與國外發展對比
(1)技術對比
國外:實力雄厚,技術領先;掌握核心技術;不斷創新,研發能力突出;大品牌,市場認知度高;政策扶持力度大
國內:實力薄弱,技術落后;核心技術受限;創新不足,研發能力欠缺;小品牌,市場認知度低;政策扶持力度正在加大
(2)成本對比
以“165公斤六軸關節機器人”為例16.86萬VS29.90萬
(3)MTBF對比
外資機器人平均無故障(MTBF)是5萬-8萬小時,發生大修概率是8-10年,維護成本就相對較低。
國產機器人的平均無故障MTBF是5000-8000小時,發生大修概率是10個月至1年左右,維護成本相當高。
日本政府建立機器人產業新戰略
在人口減少及少子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日本政府為通過靈活運用機器人,實現本國的經濟增長,匯總有關機器人產業的新戰略。
新戰略的具體內容包括,為普及用于幫助護理步行困難者等的機器人,將對現行的每3年1次甄選適用《護理保險》機器人的頻度進行改革,加快進行甄選等,以期通過放寬管制,加快引進新產品。
另外新戰略還表示,為擴大遙控無人飛行器的用途,目前正在研究靈活運用遙控飛行器搭載的攝影器材所拍攝的影像,取代在大橋的橋墩等基礎設施檢修作業時所必須的肉眼目側等。
此外,為了實現工廠生產線的完全自動化,與在機器人控制系統研發上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德國及美國相抗衡,日本的企業和大學等將攜手合作,爭取建立國際標準。
日本政府為了推進上述戰略,將爭取在5年后的2020年,官民聯合總共向機器人關聯項目投資1000億日元,把機器人市場規模擴大至2.4萬億日元,相當于現在的4倍。
日本政府將在近期召開的“實現機器人革命會議”上正式決定這一新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