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變化和多樣性的時代,新模式、新理念、新技術層出不窮。這個時代為我們創造了更多可能,但也讓我們年青一代更容易盲目、浮躁、急功近利。非常榮幸邀請到來自情報、技術和產業界的三位資深老專家在易能立方平臺開設專欄,暢談工業及其相關領域“三兩事”。
工業3+2欄目專家成員:
原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副所長繆其浩老師
PLCopen中國組織名譽主席彭瑜老師
原上海二紡機副總工程師周錦碚老師
PLCopen中國組織名譽主席彭瑜老師評價:根據我對德國的膚淺了解,德國之所以工業發達,創新活躍,并不是因為德國有像西門子這樣的跨國超大企業,而是在各行各業中有著一批實干又有進取心的中小企業,正是他們撐起了工業4.0的大半邊天。請看最早出現的體現工業4.0的示范實驗項目,都是可以直接用于中小企業的。中小企業靈活,調頭快,更適合于向工業4.0方向努力,又結合實際的現狀和需求,落地更快更干脆。我在幾年前就向科技自動化聯盟提出智慧工廠1.0要以中小企業為對象,也是基于我對德國中小企業的認識,才有此建議的。大企業必須更深思熟慮,規劃得更周全,起步慢些但后勁更足。
近20年來,我在中國最現代化的鋼鐵企業從事技術創新工作,深知創新的艱辛、可以想見工業4.0落地之難。在德國工業4.0的設想中,這場技術革命是由大企業帶動的。我也認為,工業4.0應該首先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離散制造型行業中落地。然而,最近一次親身的體驗,卻讓我對這個觀點產生了懷疑。
因為一個特殊的機緣,我了解到,中部地區的一家中小型企業致力于建立工業4.0時代的樣板。聽到這個消息,我的第一感覺是老板被人忽悠了。然而,聽老板開口說話,卻讓我感覺他是個頭腦非常清晰的人:他怎么可能會被忽悠了呢?于是,我帶著疑問走進了這家企業,親眼看一看。
這是一家正在調試、馬上就要開工的小型流程型企業。在工廠中,職工以設備維護和工藝管理為主。車間里基本上沒有操作工。正常情況下也不要任何操作,近乎無人企業。更讓我奇怪的是:車間沒有中控室,連監控生產的人都沒有。如此先進的設計,完全顛覆了我對中國中小企業的看法。
我最大的疑問來自對質量的憂慮: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怎么可能做到質量穩定呢?我從幾個側面詢問了老總。給我的感覺卻是:質量問題似乎真的不太是問題。雖然聽了老總的解釋,我仍有些將信將疑:質量問題怎么可能不是問題呢?鋼鐵企業如此成熟,尚有那么多質量問題,一個相對較新的行業怎么能沒有質量問題呢?于是,我帶著疑問離開了這家企業。
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感覺悟到了一點什么。鋼鐵企業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呢?恰恰是因為它太成熟了。鋼鐵是人類應用最廣泛的基礎原材料,成本和環境的壓力巨大、毛利率很低,只能追求極致的生產效率和能耗,以至于工藝參數被壓縮到近乎極限。這時,稍微不慎就可能出現質量問題。
然而,在新興行業則不然。工藝參數往往放得寬松一些,從而使得這些參數對質量不在敏感。我設想: 假如一個攪拌工序平均需要30分鐘,在鋼鐵行業的標準可能就是35分鐘,而新興行業則可攪拌一個小時;假如一個加熱工序需要1個小時,鋼鐵行業的標準或許是70分鐘,而新興行業則可能是2個小時。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這樣一來,外部干擾可能引起鋼鐵產品的質量問題,卻不一定在新興各行業引起質量問題。由于新興行業的產品毛利率高、競爭力更多體現在產品本身,完全有可能可以支撐這種生產模式。
事實上,在技術哲學領域,技術創新往往是從產品創新逐步走向工藝創新的。也就是說,生產技術的主要矛盾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變化的。首先是把產品生產出來,然后逐步優化生產工藝。即便鋼鐵行業本身也是這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噸鋼耗能、耗水都是現在的3、4倍。當時不合格的抱怨也少:原因是用戶的要求低。
于是,新興產業的產品質量可能比鋼鐵行業更加穩定,從而有更好的條件推進智能化生產、實現無人工廠。這樣,邏輯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由此可見,工業4.0、智能生產的技術完全有可能在中小企業首先落地。當然,這個案例的前提是新興行業、以產品而非工藝為核心競爭力。曾經有朋友對我說:民營中小企業是中國制造業的希望所在。現在看來,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最后說點想法:凡是創新都會有風險。既要大膽嘗試,又要細心策劃。兩者缺一不可。民營企業應該學習一些創新的方法和工具,尤其是結構化思維和FMEA,以便于在創新中減少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