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點帶面 重點領域領銜示范
采礦場里廢棄的尾礦砂、發電廠內積淀的粉煤灰、木業公司剩余的刨花料……這些人們眼中的垃圾經過合理的配比和加工,就可以華麗變身為節能保溫型加氣砌塊、美觀的灰砂磚和施工便捷的石膏板,成為蕪湖綠色建材市場上的明星產品。記者從市墻革散裝水泥辦公室獲悉,2013年我市新型墻材產量達30億標塊,新墻材建筑應用面積比例達98.8%,繼續領跑全省。據測算,去年我市新墻材產量按挖土2米深計算,可節約土地4950畝,節約能源18.6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硫廢氣排放3720噸,綜合利用廢渣180萬噸。
日前,在安徽振利節能公司車間,一條年產30萬噸預拌砂漿的生產線快速運轉,兩輛來自馬鞍山的罐裝車排隊等待裝貨。作為一種新型建筑材料,預拌砂漿生產中大量利用廢渣等固體廢棄物,既降低了成本,又節約了資源,減少了空氣污染。從新型墻材到散裝水泥,再到推廣使用預拌砂漿,我市建筑節能始終走在全省前列。新建建筑節能設計率與節能施工均保持100%,蕪湖金融服務區等一批建筑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星級標識。
大力推廣“瀝青路面冷再生”新技術,建設更環保、更節能的城市道路;城市公交服務向城區周邊、工業園區、社區延伸覆蓋,1200輛公交車中天然氣車700輛,占比近60%,乘坐公交車40分鐘內免費換乘;12000輛公共自行車、553個租賃站點、5.4萬張自行車卡,騎自行車逛街成為蕪湖大街小巷的綠色風景;全市城區公交車萬人擁有標臺數達11.4標臺,已超過國家園林城市萬人公交車擁有最低10標臺的標準……這些蕪湖打造綠色交通的每一步努力,都為市民的低碳出行提供了堅實保障。除了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我市制定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深入推進工業、公共機構、商業流通、農業農村等領域節能,以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帶動全市節能減排工作。
據統計,“十二五”以來,圍繞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我市謀劃實施重點節能項目200余個,預計年節能30余萬噸標準煤。組織實施總量減排重點項目142個(其中水減排項目58個,氣減排項目84個),分別減排化學需氧量13482噸、氨氮1105噸、二氧化硫13887噸、氮氧化物18016噸。我市列入“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列入全國第三批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完成了全市廢舊商品回收利用布點。開展千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全市120家重點用能單位(企業)均完成了年度節能目標任務,“十二五”以來共計實現節能量100余萬噸標準煤。
蕪湖海螺36兆瓦余熱發電工程、南方建材9兆瓦余熱發電工程、信義玻璃21兆瓦余熱發電工程、三安光電高效節能半導體照明LED(發光二極管)外延片及芯片產業化項目、楚江銅合金線材生產線節能綜合改造項目……近年來,一批重點節能項目投入使用,不僅為我市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成為推進節能減排的助推器。
加大投入 勾畫生態文明新景象
走進南陵大浦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滿眼都是蔥翠的綠色。特色花卉、名優苗圃、科普植物園,各種植物都在這里蓬勃生長。為眾多植物提供育秧育苗服務的組培中心、馴化中心、自動化育秧育苗生產中心全部是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通過地下水源熱泵技術滿足植物對溫度、濕度的要求。以2萬平方米的組培中心為例,全年常規能源替代量為172.7噸標煤,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年減排量分別達到426.57噸、3.45噸。為適應種苗不同階段對環境的苛刻需求,馴化中心采用電腦地熱控制系統,能準確的調控溫度、濕度和光照,保證種苗長年供應。每年馴化種苗700萬株,產值達3000多萬元。
為打造現代農業的示范項目,大浦瞄準科技、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把節能環保工程與各項基礎設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投入使用。目前,已經實施了利用地熱系統、太陽能等節能環保設施共八大工程,全年常規能源替代量1704.82噸標煤,二氧化碳減排量4210.91噸,二氧化硫減排量34.1噸,粉塵減排量4.7噸,煙塵減排量12.36噸,節約費用418.94萬元,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成為我市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大亮點。
“除了節能減排的發展理念,還需要真金白銀投進去,有針對性地打造重點示范工程,形成良好的帶動效應。”據介紹,“十二五”以來,我市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和省級資金支持,組織申報各類節能減排項目80余個,其中包括中央預算項目21個,累計爭取補助資金超5億元。
“實施循環經濟‘百千萬’示范工程,深入推進企業間資源共享、副產品互用和企業內部節約利廢,做好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循環經濟在蕪湖已經漸成氣候。目前全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70.6%,粉煤灰綜合利用率達99%。奇瑞被列入全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海螺、新興鑄管、楚江投資集團等15家企業先后被列為全省循環經濟示范企業。
一根根埋在地下的污水管道,把千家萬戶的污水導向處理廠。我市啟動“三年大截污”工作,對近300家老舊小區和單位進行了雨污分流改造,新增污水管網近千公里,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28.5萬噸/日。
一盞盞路燈在照亮群眾安全出行的同時,也成為我市節能的戰場。通過加大節能環保產品推廣應用,我市累計推廣高效照明產品30萬只;實施城市路燈LED改造工程,推廣應用LED路燈6萬余只。
近年來,市級財政不斷加大對重點節能減排工程、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應用支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對120余個節能減排項目給予支持,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投進去真金白銀,我們要換回來的是藍天碧水的綠色蕪湖。”市發改委一位負責同志介紹說,每一筆事關節能、減排的投入,換回來的都是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景象。
據統計,“十二五”前三年,我市單位GDP能耗分別下降4.08%、4.88%、3.53%,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