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21位動物園專家和研究人員在紐約卡尼蘇斯學院召開一次研討會,共同探討商議未來動物園的可能性。他們認為機器人技術能夠滲透于生活的每一層面,從全自動吸塵器至智能操作系統。

最有可能選擇進行克隆復活的物種是猛犸,它們大約在4千年前消亡滅絕,其滅絕原因可能是氣候變化和史前人類獵殺綜合因素所致。
從事研究人類與動物交互性的卡尼蘇斯學院生物學家邁克爾-努南(Michael Noonan)說:“未來機器人技術可以進入動物園世界。”參與此次商討會的研究人員交互表達了意見,探討是否未來能夠運營一個機器人動物學。一些專家認為這項提議是令人感到興奮的,其他專家認為無論機器人動物園的現實意義如何,人們或許不會對此感興趣。努南稱,關于未來實現機器人動物園留下了一些未解決的問題。
據一位出席專家的描述,伴隨著大腦科學的提高,未來的動物園可能讓人們使用腦電波讀腦器有幸一瞥動物們的思想。這將使我們更好地與狼或者海豚進行溝通交流。
研究小組稱,克隆技術將最終重建已滅絕動物。努南說:“雖然不太可能是恐龍,但未來科學技術會克隆一些難度系數較低的滅絕動物,例如:近代滅絕不久的物種,因為地球上仍存留著它們滅絕前的棲息地和生態環境。很明顯許多滅絕物種是人們所為,因此一些專家表示人類出于道德義務,應當將被殺死滅絕的物種重返世間。比如渡渡鳥。”
目前,研究人員擁有渡渡鳥、候鴿、乳齒象、一種叫做南非斑馬的已滅絕斑馬近親物種、袋狼(一種有袋食肉動物)的身體組織樣本。據悉,袋狼是于上世紀30年代滅絕消失的,所有這些物種有望未來都能克隆重返世間。
最有可能選擇進行克隆復活的物種是猛犸,它們大約在4千年前消亡滅絕,其滅絕原因可能是氣候變化和史前人類獵殺綜合因素所致。出席此次會議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科技大學生物學家杰弗里-于勒(Jeffrey Yule)稱,多毛猛犸很容易被克隆,這是因為科學家曾在永久凍土帶提取了猛犸的DNA樣本。甚至滅絕時間更近的渡渡鳥也不具備猛犸的克隆優勢,保存在博物館內的渡渡鳥樣本DNA已遭到嚴重破壞。
于勒說:“雖然可靠的克隆技術還有一定的距離,目前談及克隆這些滅絕物種身體組織卻是非常重要。我們應當在科技完善之前做好思想準備,因為如果我們不事先思考好如何使用這項技術,在實際運用時很容易出現錯誤。”
努南和于勒指出,人們有能力將滅絕動物重返世間,但并不意味著它們從此能夠適應當前的自然環境。例如:該研討會出席者表示,如果某種滅絕動物的棲息環境已不存在,它們將生活得并不快樂。所謂的滅絕物種重返世間僅是出于人們的好奇心而已。
努南稱,該研討會出席者花費很多時間思考未來動物園所發生的變化,動物園應當有能力適應它們所適宜的氣候及其體形。這將意味著佛羅里達州動物園里沒有北極熊,并為大象和長頸鹿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間。
他們也談及世界上日益增長的動物數量,尤其是在歐洲地區,歐洲大陸將變成“半野生環境”,因為動物生活在人類棲息地之間的較小區域中。努南稱美國黃石公園的北美野牛就是“半野生動物”,它們已適宜了旅游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