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了要加大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將智能裝備制造列為了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重點方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實現重點領域制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智能制造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
智能制造裝備是先進而智能的高端裝備,是衡量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智能制造裝備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在裝備產品上的集成和融合,先進性和智能性是其兩大主要特征。由于智能制造裝備體現了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要求,因此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水平已經成為當今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總體來說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大國,但還不是裝備制造強國。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認為,要成為裝備制造強國“起碼的標志是要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主流的技術裝備品種質量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具備較強的重大裝備技術能力,具有較高的高端裝備的占有率”,因此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是推動工業由大到強的重要主力。
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高端裝備制造業今年下半年以來一直備受市場關注。高端裝備的五大細分領域,行業市場容量均較可觀,發展潛力巨大。以航空裝備產業為例,由于有大飛機項目、發展支線飛機、低空開放等機會,前景廣闊。 僅智能電網,包括新能源發電并網、復合質料、電線電纜、變配電、計量檢測、電力體系不用人力化、儲能、電動汽車接入、通信、信息等,按照國家用電器網公司提出的建預設劃,2011年至2015年進入全面建設階段;2016年至2020年為引領晉升階段,估計至2020年,國家用電器網公司用于堅強智能電網的總投資總計將達26000億元。
近十年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快速。一是初步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銷售產值已達到3000億元以上。二是一批重點產品取得成果,高速精密加工中心、重型數控鏜銑床、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等相繼研制成功并投入應用,其中高端立臥車銑復合加工中心采用了國產總線式高檔數控系統,打破了國外在這一領域長期的壟斷;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年產45萬噸合成氨、軌道交通等多項重大工程項目也采用了國產數字控制系統(DCS);大型軸流式壓縮機組、離心式壓縮機組、施工機械等陸續實現了遠程監控和維護診斷,實現了智能化和網絡化。三是涌現出一批智能制造裝備的骨干企業,如沈陽機床、大連機床、大連光洋、中國四聯、浙江中控、和利時、沈陽新松機器人、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瓦軸集團、沈鼓集團和陜鼓動力等。
未來十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應牢牢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本著“創新優先、重點突破、技術融合、夯實基礎、多元投入”的原則,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針對制造過程中的感知、分析、決策、控制和執行等環節,融合集成先進制造、信息和智能等技術,實現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綠色化。
智能制造裝備是先進而智能的高端裝備,是衡量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智能制造裝備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在裝備產品上的集成和融合,先進性和智能性是其兩大主要特征。由于智能制造裝備體現了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要求,因此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水平已經成為當今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總體來說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大國,但還不是裝備制造強國。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認為,要成為裝備制造強國“起碼的標志是要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主流的技術裝備品種質量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具備較強的重大裝備技術能力,具有較高的高端裝備的占有率”,因此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是推動工業由大到強的重要主力。
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高端裝備制造業今年下半年以來一直備受市場關注。高端裝備的五大細分領域,行業市場容量均較可觀,發展潛力巨大。以航空裝備產業為例,由于有大飛機項目、發展支線飛機、低空開放等機會,前景廣闊。 僅智能電網,包括新能源發電并網、復合質料、電線電纜、變配電、計量檢測、電力體系不用人力化、儲能、電動汽車接入、通信、信息等,按照國家用電器網公司提出的建預設劃,2011年至2015年進入全面建設階段;2016年至2020年為引領晉升階段,估計至2020年,國家用電器網公司用于堅強智能電網的總投資總計將達26000億元。
近十年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快速。一是初步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銷售產值已達到3000億元以上。二是一批重點產品取得成果,高速精密加工中心、重型數控鏜銑床、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等相繼研制成功并投入應用,其中高端立臥車銑復合加工中心采用了國產總線式高檔數控系統,打破了國外在這一領域長期的壟斷;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年產45萬噸合成氨、軌道交通等多項重大工程項目也采用了國產數字控制系統(DCS);大型軸流式壓縮機組、離心式壓縮機組、施工機械等陸續實現了遠程監控和維護診斷,實現了智能化和網絡化。三是涌現出一批智能制造裝備的骨干企業,如沈陽機床、大連機床、大連光洋、中國四聯、浙江中控、和利時、沈陽新松機器人、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瓦軸集團、沈鼓集團和陜鼓動力等。
未來十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應牢牢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本著“創新優先、重點突破、技術融合、夯實基礎、多元投入”的原則,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針對制造過程中的感知、分析、決策、控制和執行等環節,融合集成先進制造、信息和智能等技術,實現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綠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