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從事手術機器人業務的哈爾濱思哲睿智能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哲睿”)正在苦戰科創板。上交所官網顯示,此前科創板IPO中止了超3個月的思哲睿已更新提交相關財務資料,恢復注冊程序。

招股書顯示,思哲睿是一家專注于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為醫生打造智能手術工具,為患者提供綜合診療方案,讓各類外科手術更精準、更便捷。公司研發構建了腔鏡手術機器人、經尿道柔性手術機器人、經口腔手術機器人、人工耳蝸手術機器人、脊柱內鏡手術機器人等豐富的手術機器人產品矩陣,適用于泌尿外科、婦科、普外科、胸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骨科等科室。

此次科創板IPO,思哲睿擬募集資金不超20.29億元,擬投向手術機器人研發項目、手術機器人產業化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擬分別投入募資額10億元、3.27億元、1.02億元、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思哲睿在注冊階段排隊已久,公司于2023年6月25日提交注冊,至今尚未獲批,已排隊超過一年半。回顧思哲睿科創板IPO之路,公司科創板IPO于2022年10月31日獲得受理,于2022年11月22日進入問詢階段;半年后,2023年6月1日,思哲睿上會獲得通過,并于同年6月提交注冊。
IPO遲遲未能獲批背后,思哲睿報告期內虧損明顯。財務數據顯示,2020—2022年,思哲睿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66.31萬元、103.89萬元、5.94萬元,尚未實現穩定的營收;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0.32億元、-0.67億元、-2.71億元,虧損逐年加劇。
據了解,截至招股書簽署日,思哲睿僅有康多機器人SR1000一款核心產品推出商業化,且在部分關鍵設計方面與直觀外科公司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微創機器人的圖邁、精鋒醫療的MP1000存在一定差異。思哲睿直言,如果未來公司在商業化推廣方面進展不順利,將會影響可獲取的市場份額及銷售規模。
思哲睿還表示,公司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持續虧損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情形。主要原因是公司自設立以來即從事手術機器人研發,該類項目研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核心產品剛獲批上市,尚處于商業化起步階段,未形成產品銷售。公司未來將繼續進行研發投入,研發費用將始終處于較高水平。
在上會階段,思哲睿的商業化問題就曾遭到監管層關注。彼時,上市委要求思哲睿結合手術機器人所需的持續研發投入、市場開拓進展及最新財務情況等,說明是否存在對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的因素等。
萬聯證券投資者顧問屈放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手術機器人由于成本較高、使用條件苛刻、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化率較低、操作復雜、應用場景有限等問題,只有部分三甲醫院具備使用條件,也就制約了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此外,還存在著專業人才有限、成本高企導致的投入產出比較低等問題,導致目前大規模商業化的空間有限。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思哲睿方面發去采訪函,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公司回復。
北京商報記者丁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