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患者王先生兩年前因頜面部腫瘤切除了上頜骨,使用自體腓骨重建了上頜骨骨弓基本形態。但是,上頜缺失的牙列、無法恢復的咀嚼功能給其生活帶來極大困擾,只能吃流食的王先生迫切希望解決牙齒缺失的問題。
經過檢查,杜良智發現患者的口腔整體條件較差,無法采用傳統的活動假牙修復手段,只能選擇種植牙修復。但是,腓骨寬度不足1厘米且厚度不足,用其重建的上頜骨在常規植入過程中可能導致種植體植入深度不足,或出現骨膜穿孔等損傷。
“種植機器人能夠輔助醫生在腓骨重建的頜骨上精準植入種植體,滿足患者種牙需求。但是這一數字化手段的實施需要在患者的牙齒或者頜骨上固定標記物,發揮‘導航’和‘數據中轉’的作用,幫助機器人實時識別手術位置,引導鉆孔及植入。”杜良智說。
患者的上頜骨已被完全切除,僅有移植后的腓骨和用來固定的鈦板,下頜骨由于手術時需張口操作和活動,因此如何固定標記物,成為此次治療的關鍵。杜良智團隊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奇進行多次會診,決定選擇最靠近術區且相對安全可靠的顱骨來固定手術機器人工作標記物。
“手術面臨兩大難關,一是固定標記物的釘子深度如果過深就會傷害腦膜,可能會引發顱內出血;二是使用腓骨重建的上頜骨寬度只有0.7厘米至1厘米,上面還有鈦板、鈦釘,可用于種植體植入的空間十分有限,堪稱‘螺螄殼里做道場’。”杜良智說。
術前,團隊借助數字化手段建立虛擬患者,模擬手術方案,反復驗證可行性。手術開始后,團隊在患者顱骨外精準固定手術標記物,將術前CT、術前規劃、患者顱頜骨位置及機器人機械臂進行了配準標定。杜良智通過機器人實現了亞毫米級的定位,精準避開固定腓骨的鈦板和鈦釘,用時3小時順利將6顆種植體植入規劃位置,為后期修復患者上頜缺失牙列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們將不斷創新應用口腔數字化技術,解決臨床問題,造福更多復雜、疑難口腔疾病患者,提高其生存質量。”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副院長屠軍波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