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代表。
近日,“尋找中國經濟新動能”采訪團走進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探尋上海如何重點聚力打造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發展主陣地。“作為產業園管理者,我們的使命是打造產業生態、減少企業的成本支出,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在優質生態中茁壯成長。”上海機器人產業園負責人劉宏這樣說道。

坐落于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的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是上海首家以機器人命名的產業園區,2020年成為上海26個特色產業園之一,2023年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園區內已集聚機器人和智能制造上下游全產業鏈眾多代表企業,形成較為完整產業生態。數據顯示,園區共入駐281家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67家,小巨人企業6家,上市、掛牌企業8家,專家工作站1家,院士專家服務中心1家,戰新企業18家,專精特新企業39家,規模以上企業58家。
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堅持以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為主導產業的核心發展理念,通過推動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強化技術支持、豐富培訓形式和手段,促進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傾力打造了高新產業創新集聚高地。劉宏表示:“園區聚焦典型應用場景及用戶需求,遴選一批基礎扎實、應用覆蓋面廣、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重點機器人領域,建立場景應用‘供應庫、需求庫’,匯聚核心優勢資源,組織推動‘機器人+’應用行動有序開展。”
據介紹,為了充分盤活企業的資金,使“真金白銀”實實在在地轉為企業研發的“動力燃料”,稅務部門優化“一戶一策、一策兩包”服務,為園區企業提供稅費“政策包”、定制“個性包”,優化重點企業“服務包”涉稅涉費訴求辦理,助力企業精準享受政策紅利,激發科技創新動力。

作為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的引領龍頭企業,上海發那科機器人由上海電氣集團和日本發那科集團聯合投資組建,聚焦于向各行業提供專業和高品質的機器人、智能機械和智能制造及數字化解決方案,是國內工業智能制造的頭部企業。
“機器人造機器人”的科幻場景已經化為現實。采訪團在企業智能制造體驗中心,先后參觀了機器人模型柔性裝配展示線、協作機器人展區、機器人金屬加工作業展區、機器人汽車制造作業展區。大量的工業機器人將走下這條智能工廠流水線,拉動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產業規模與效能持續增長,支撐上海全市智能制造提質增效,助力新質生產力加速成勢。
“2023年下半年以來,企業累計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近4900萬元,顯著減輕了我們的負擔。”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說道。下一步,企業擬將該筆稅費用于三期工程,進一步擴大研發中心建設,提升工程集成及技術服務能力,從而輻射帶動整個機器人產業園和上下游供應鏈,加速與中國市場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轉型升級成為“超級智能工廠”,為上海寶山北轉型和科創中心主陣地注入新內涵和動力。
除了國內工業智能制造的頭部企業,上海機器人產業園也著力為費勉儀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這樣的科技型企業做好“托舉”。
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有利于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動能。2012年,80后復旦大學凝聚態物理博士趙嘉峰走上了創業之路,費勉儀器應運而生。“今年是我們在寶山發展的第12個年頭了,公司規模從3人團隊,到現在已經接近300人。在企業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持續享受到園區方面近乎‘一對一’的關注,來幫我們共同規劃未來發展。”
據介紹,儀器儀表行業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且高端裝備普遍存在市場需求有限,導致企業的投入產出比不高。為保證企業創新的活力,稅務部門多措并舉、“量體裁衣”,幫助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先進制造業抵減等各項稅收優惠,2022年以來,費勉儀器累計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近5400萬元,稅惠政策的持續落地,有力促成了“加大創新投入-享受稅惠減免-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的良性循環。
談及企業的未來發展,趙嘉峰表示,針對國內產業界需求,公司將先進技術推廣到生產裝備制造領域,由費勉儀器設計制造的“分子束外延裝置”“激光巴條鈍化裝置”已經進入實際的生產場景,將會服務越來越多的工業客戶,為國家產業升級戰略貢獻出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