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暢想未來5到10年將引發產業變革的賽道,人工智能與大模型無疑位列前茅。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大多媒體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黃鐵軍說,當下人工智能很“熱”,已經處于歷史機遇窗口期,“我認為人工智能下一個重大突破是通用感知模型,即面向自動駕駛、機器人等領域的具身智能模型,通用感知模型的快速發展會帶來是一個巨大新機遇。”
清華人工智能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東表示,基于人工智能的發展,自己比較看好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三個賽道。他認為,大模型的能力,加上思維鏈等提示詞工程甚至可以實現零樣本學習,這可能將推動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機器人結合,并在未來產生更多產業落地應用的機會。
在談到什么場景下會出現單品出貨量超過百萬臺的機器人形態時,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迦智科技創始人熊蓉提出,人工智能正從專用人工智能走向通用人工智能,機器人也需要從專用型機器人向通用型機器人去發展。“這也是在當下人工智能火熱之下,人形機器人形成了一個熱潮的原因。因為它代表著未來通用型機器人可以適應各種應用場景。”熊蓉說。
北航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樊瑜波結合自身的醫療領域經驗談到,現在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機能衰老、逐漸進入半失能或失能狀態也會成為必然。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為老年人提供生活輔助和支持的市場需求將造就一個大賽道。
近幾年,科學家成為備受投資機構歡迎的科技創業群體,人大商學院教授、雅瑞資本創始合伙人張瑞君認為,這背后主要有三個重要因素:“從宏觀來看,今天科技進步的速度非常之快,給人類生活和產業帶來了巨大影響,因此人們開始關注新技術,技術創新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其次,中國正在進行轉型升級,一定要有硬科技的支撐;第三,2019年中國的科創板誕生,給硬科技的企業創造了非常好的平臺,這種渠道和空間以前從來沒有,這個空間的打開為很多機構愿意助力硬科技企業提供了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