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5月5日文章,原題:規范人工智能,全球展開競賽在對人工智能的炒作和恐懼之間,許多人工智能開發者對該技術肆無忌憚的發展發出嚴正警告。近來,要求政策干預的呼聲越來越高。

資料圖
數百名技術專家和研究人員連續在多封公開信中對人工智能的危險發出警告,還有人主張暫停開發新的人工智能模型。最近,被稱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頓從谷歌公司離職,他提醒道,“在弄清楚自己能否控制人工智能之前,不應進一步擴大規模。”他呼吁全球監管和合作,以遏制人工智能技術。他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系統愈發先進,它可能會摧毀全球就業市場,扭曲網絡現實,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超越人類智能。辛頓說,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可能已經比人類大腦強得多。

資料圖
為技術制定通用的監管框架一直很棘手,隨著技術進步,該問題變得更具挑戰性。無論是社交媒體,還是5G蜂窩技術,在規則談判上都充滿了地緣政治等問題的分歧。
對于新技術,歐洲常常處于監管的前沿。歐盟議員很快將就歐盟的《人工智能法案》進行投票。該法案指出了人工智能的高風險應用,如執法、關鍵基礎設施、教育和就業,這些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的制造和部署將受到更嚴格的合規和測試要求。其中一個問題是,技術的發展速度快于監管。
美國對人工智能的監管也在進行中。去年,白宮發表了《人工智能權利法案藍圖》,列出防止歧視、保護用戶隱私和安全的5項原則。今年1月,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正式公布《人工智能風險管理框架》。國會也開始動員起來,民主黨參議員舒默4月發起動議,旨在制定全面的人工智能法律。
美國和歐盟正試圖通過雙邊貿易與技術理事會為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奠定基礎。日前,七國集團數字部長會議討論了“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一名美國高官告訴記者,“我們正在吸引更多國際伙伴加入一個共同的標準框架。”
中國也制定了監管規定,對人工智能公司如何收集數據、訓練算法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今年早些時候,當ChatGPT程序席卷全球時,中國僅用幾天時間就限制了該程序。中國采取了比歐盟更廣泛、更細致的方法,針對特定的人工智能應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這是一種不斷迭代和應對技術變化的方式,同時也保持了更大的監督。
布魯金斯學會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盡管人工智能還處于早期階段,但世界各地正在出現各種不同的監管規定,東西方之間存在明顯分歧,二者將人工智能發展納入更廣泛的美中競爭和潛在的經濟和技術脫鉤。由于中國正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有人認為,美國不應該因為擔心技術可能被濫用而步履蹣跚。美國前聯邦貿易委員會人工智能高級顧問莎拉·韋斯特說,圍繞人工智能的發展,出現越來越多有關軍備競賽的言論,她認為需要對此保持謹慎,并考慮它是在為誰的利益服務。(作者里施·延加,任重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