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于這片黑土地的機器人產業也迎來了最好時節。因為機器人,沈陽以及遼寧在新一輪東北振興中,再次屹立潮頭浪尖。盛開的機器人之花,為整個東北地區轉型發展點睛,更讓昔日老工業基地閃耀創新的魅力。以沈陽為代表的遼寧機器人產業為何如此亮眼?采訪中我們有幸窺見隱藏其背后的成功密碼。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爭分奪秒解決“卡脖子”難題,圍繞機器人產業,東北智造“新高地”正在加速隆起。
這是一次朝圣之旅。遼寧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源地,中國乃至世界機器人的眾多“第一”誕生于此。從浩瀚太空到萬米深海,“遼寧智造”為人類不斷拓展夢想的邊界。
徜徉于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展廳,仔細端詳形形色色的機器人模型,仿佛觸碰到腳下這片熱土的強勁脈動。1980年,中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誕生在這里,中國由此拉開機器人研發和產業化的序幕。極限環境作業機器人、空間碎片抓捕機器人、北極科考機器人、潛入馬里亞納萬米海溝的“海斗一號”潛水器……“中國機器人的搖籃”濃縮了產業發展四十余載的艱辛與榮光。
在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的無人數字廠房,靜謐與熱烈相映成趣。揮舞著紅色手臂的工業機器人舉重若輕,敏捷而精準地抓取、安放幾百公斤的工件;亮黃色的AGV(移動機器人)如流水般往來行駛,有條不紊地完成倉儲、物流、裝配、檢測等作業。以蔣新松院士命名的這家企業,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創造了中國機器人行業百余項第一,牢牢地把關鍵核心技術攥在了自己手里。
這也是一次探秘之旅。2022年,工信部公示第三輪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沈陽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赫然在列。預計到2025年,這個集群的產值將突破2000億元。
近年來,沈陽圍繞機器人攻克關鍵技術1000余項,涌現出“海翼號”“海斗一號”“奮斗號”等一批重大創新產品。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機器人產業集群在以“重”見長的沈陽漸成規模進而崛起,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當你深刻了解到,這里工業和產業技術基礎雄厚,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儲備多年,數字化應用場景極為豐富,人才及扶持政策不斷補齊產業短板,上述疑惑便有了答案。
目前,遼寧在機器人領域形成了良好的產業基礎,擁有相關企業60多家,主要分布在沈陽、大連等城市,其中尤以沈陽地位突出。2021年,沈陽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1213億元,是2018年的3倍,聚集相關企事業單位1980家。沈陽已經基本形成以沈陽新松公司、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等單位為引領,以渾南為核心,以鐵西為支撐,以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潔凈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為主導產品的產業布局。
這還是一次問道之旅。如果說重工業代表著遼寧城的過去,從某種程度而言,機器人代表著它的未來。
一方面,遼寧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展現出從重工業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轉型的顯著成效,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的靚麗名片。進入“十四五”新征程,機器人產業不僅要引領當地智能制造業產業集群向好發展,為打造數字遼寧、智造強省貢獻更多力量,還要胸懷“國之大者”,不斷為中國制造業強健筋骨。
另一方面,遼寧機器人產業絕不能安于現狀,仍需持續做強做大。從企業數量和營收指標來看,廣東、江蘇、上海等地已經迎頭趕上甚至超越,在產業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上還占據一定優勢。下一步,遼寧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揮頭部企業引領作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和資本聯動,做好各項要素保障,才能邁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臺階。
就全球產業發展模式及發展市場而言,機器人產業還將迎來兩個重要機遇:一是與新興技術深度融合,進一步激發應用新場景新模式;二是從工業領域向服務行業和特種領域拓展。依靠機器人,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讓“共和國長子”加速奔跑。未來,這一片藍海依然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