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儲白珊)近日,由福州大學未名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福建省立醫院、福建省智慧醫工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騫越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氣管插管手術機器人RNIS在福州成功開展了2例科研臨床試驗,不良并發癥發生率為0。據悉,該手術機器人系國內首臺氣管插管機器人,而此次科研臨床的順利實施,證明了RNIS系統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氣管插管是臨床麻醉、心肺復蘇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礙的急危重癥患者急救、搶救過程中的重要治療措施,是呼吸道管理中應用最廣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
目前,麻醉、重癥及急診科醫生是氣管插管的主要實施者,但上述專業均存在較大人員缺口,在我國平均每萬人僅擁有麻醉醫生0.5人,遠低于美國的2.2人和歐洲的2.9人,這意味著醫生長期處于高負荷運轉的狀態。
“為提升醫療質量和效率,迫切需要機器人等先進技術的參與,以促進臨床麻醉及建立人工氣道向自動化、智能化新模式的發展。”福建省立醫院副院長、福建省急救中心副主任鄭曉春教授表示,“機器人進行氣管插管手術,可以降低麻醉、重癥及急診科醫師插管工作量,在安全的基礎上實現日常插管工作的自動化。相較于人工氣管插管,使用機器人還可大大減少麻醉醫生及重癥醫生職業暴露的風險,更好地應對困難氣道患者的插管難題”。
他透露,RNIS系統除用于日常手術氣管管理外,還有望應用于遠程急救、突發公共衛生處置等諸多場景,因而具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
福州大學副教授鄧震介紹說,聯合科研團隊基于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機器人機構創新設計,開發了內窺鏡圖像導航、機器人共享遙控操作、自主操作控制等功能模塊,實現了機器人在人體腔道環境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對柔性纖支鏡的實時、連續、動態控制,使其順利地沿著人體上呼吸道行進,突破現有醫護人員接觸式作業模式,實現麻醉過程中自主操作,可促進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發展。
據悉,RNIS機器人具有完全知識產權,可廣泛地應用于麻醉科、急診科、ICU等院內外急救現場,甚至可應用于戰場傷員救助,具有極大的臨床及市場價值。項目下一步將進入注冊取證環節,以更快進入臨床實踐,服務病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