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機器人“接手”人類工作,生活會發生什么變化?更多元化的家用服務型機器人正加快從實驗室“下線”,正式來到人類世界,成為生活中“堅實的依靠”。
近日,記者走進江蘇各大商場發現,新型家用服務型機器人種類豐富,生活輔助型機器人、教育型機器人、智能控制機器人等成為人類生活的“AI管家”,飛入尋常百姓家。
家用機器人市場崛起:
人越“懶”,市場越大
“我住在高層,喜歡干干凈凈的玻璃,但擦窗戶外側危險又費勁。”3月25日,在南京金鷹世界購物中心,市民楊女士正在挑選一款擦窗機器人。記者在擦窗機器人說明書上看到,該款機器人能夠自由在窗外無死角清潔,用手機就能操控,非常方便。
擦窗機器人以外,掃地機器人等功能型智能機器人已經逐漸成為家庭日常家居環境的好幫手;護理型機器人有效緩解家庭護理缺少人手的難題;教育型機器人化身知識百寶箱隨時隨地幫助孩子學習新知識;助理型機器人“解放雙手”一鍵控制全屋智能電器……把家務和育兒交給機器人正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會了“智能犯懶”。
相關數據顯示,預計到2024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290億美元,其中我國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02億美元。江蘇家用服務型機器人智能化程度如何?專注于服務型機器人研發和制造的科沃斯(603486)大中華區副總裁劉文寧告訴記者,目前家用服務型機器人已經進入了“功能、智能、交互”為核心的3.0時代。他介紹,公司研發的多款針對家庭地面清潔及環境健康的服務型機器人產品深受用戶青睞,“除了常規室內家用場景,首款割草機器人目前已經走出家庭室內,走向室外服務。”
“家用服務型機器人要能為消費者解決實際問題,讓機器人代替人力,為消費者擺脫家務困擾,提供更整潔美好的居住環境。”劉文寧認為,家用服務型機器人必須在“生活、生產、生態”全場景領域持續發力,以核心技術革新為基礎,實現更多家庭應用場景的突破,并不斷顛覆產品使用體驗,將智慧、便捷、人性化的體驗帶給用戶。
磨咖啡、接杯、放杯、抬臂、回轉、清洗……在江蘇集萃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內,記者看到了一款“雙臂打咖啡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替代咖啡師+咖啡吧臺的復雜形態,甚至還能拉花,1—2分鐘就可制作出一杯高品質現磨咖啡。集萃智造董事長駱敏舟告訴記者,機器人的跨界聯合既可以釋放生產力,又能降低勞動成本,目前公司已經研發了包括智能咖啡機器人、送餐機器人、消毒移動機器人、清潔移動機器人等在內的一系列高端智能機器人。
在人機協調方面,既需要“機器懂人”,也要“人懂機器”。作為深耕智能機器人領域20余年的服務商,億嘉和(603666)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清潔事業部總經理羅作煌解釋,所謂“機器懂人”,就是提升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通過開發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算法,使機器人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意圖和需求,得到智能化的響應和行動,而“人懂機器”就是在設計智能人機交互界面時,讓用戶直觀地了解機器人的狀態和任務,并進行簡單的操作和指示。
性能、質量和成本,是服務型機器人產品需要重點考慮的三個方面。羅作煌以清潔機器人為例分析,產品的性能需要考慮是否可以無死角清掃,是否能實現人的零介入和流暢的人機交互,質量方面要保證產品長期運行可靠性,并用前沿算法來降低對高成本硬件的依賴,而這些都依賴于關鍵技術的不斷迭代與革新。
貼心又智能,
背后蘊藏人機技術“攻堅戰”
每一款服務型機器人的研發,都是一場人與機器的技術“攻堅戰”。
基于百萬數據級視覺訓練,超過3萬小時雙臂調教和3000小時AI學習,沖咖啡機器人才能達到現有的精準動作提煉,甚至可以完美復刻咖啡大師的沖泡手法。駱敏舟介紹,公司研發的另一款護理協作機器人通過拖拽示教、可視化編程等功能,能完成藥品、食物拿取,腿部康復牽引等任務。“這款護理機器人已運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人、設備、服務的高效互聯。通過多源異構數據的通信,便于實現遠程精準醫療、視頻會診、虛擬現實以及智能人機交互等應用。”
帶著“機器狗”逛公園是怎樣一種體驗?能爬坡、能撒嬌、能取快遞,沒電還會自動尋找充電樁……日前,南京一家本土科技公司——南京蔚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機器狗主打陪伴,已實現量產。機器狗能夠實現復雜動作,得益于企業自主研發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算法。“這款機器狗跑起來四肢矯捷,能輕松完成上下樓梯等動作,還可參與巡邏巡檢、消防救護、導盲等特定任務。”公司創始人劉維超說,機器狗從關鍵算法、傳感器、關鍵硬件到核心供應鏈和生產制造均自主掌控。
“研發實力和產能優勢是服務型機器人發展的根基。”劉文寧認為,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產品先進性的堅實技術底座支撐。
羅作煌表示,“軟”“硬”件兼顧,是家庭服務型機器人的技術攻關方向。在硬件層面,產品研發團隊通過多年累積,在機器人關鍵組件,例如驅動器、控制器、電源管理模塊、傳感器等方面基本實現關鍵模塊自研,能夠保證機器人使用的相關硬件穩定可靠。在軟件算法層面,經過不斷迭代,將機器人關鍵技術,例如規控控制技術、2D/3DSLAM技術、多傳感器融合技術、AI感知技術等深度突破研究,大幅提升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
規模化走入尋常百姓家,
還需克服多個瓶頸
隨著AI智能交互的突破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劇、智能教育及場景式陪伴需求大幅提升,服務型機器人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除了生活助理型機器人,娛樂服務型機器人、教育型機器人、健康生活管理型機器人向細分領域垂直拓展。
經過多年發展,雖然我省家用服務型機器人在核心技術和商業應用上已初顯優勢,但是面臨的困境依然不小。目前,家用服務型機器人技術還面臨產品同質化明顯、產品智能化水平不足、產業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等問題。一些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認為,部分機器人技術可靠性不夠高且價格過高,導致對產品缺乏剛性需求。也有用戶認為,目前部分產品還只停留在“工具型”的簡單人機交互階段,并未真正得到“智能型”進化。
家用服務型機器人要想成為“家庭成員”,還需突破哪些瓶頸?
江蘇各大服務型機器人研發企業普遍認為,未來服務型機器人在技術上要向賽道縱深領域發力。
羅作煌認為,在智能感知技術中,服務型機器人需要具備更強的感知能力,以便更好地識別環境、人體姿態和運動狀態等信息,提高機器人對外界環境的理解和響應能力。服務型機器人大多需要空間轉化移動,所以需要具備更精準、穩定的運動控制技術,以滿足不同的應用場景需求。
要讓服務型機器人“人機交互”體驗更高品質,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技術成為關鍵。羅作煌介紹,未來服務型機器人需要開發更加智能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技術,以幫助機器人更好地理解環境和任務,自主地做出決策,提高機器人的智能化和自主性。另外,在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機交互技術中,向智能化和自然化進步,提高機器人的易用性和用戶體驗。
“這需要從算力、算法到先進技術應用與整合進行系統性創新。”劉文寧告訴記者,移動和互聯是服務型機器人產品縱深發展的兩個方向。移動性是服務機器人的主要特征,研發團隊通過AI技術賦予機器人對環境的3D重構能力。基于3D重構,機器人可以識別家中的具體環境參數,從而可以自動導航、智能避障,同時與家中的家電、智能設備實現互通互聯,提升消費者使用體驗。
“目前,家用服務型機器人占整個服務型機器人市場規模的65%。未來家用服務型機器人解決的不只是家庭清潔工具層面的問題,而有可能成為家庭生活的‘成員’。”劉文寧說,根據每個家庭的不同使用環境和需求,研發更精密的技術和更創新的產品,讓用戶獲得“定制化”的獨特體驗,是未來產品研發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