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毅看來,類人工智能生成的技術必然要有中國化的版本,“未來我們的模式應該是這種科學的突破產生在中國,再由中國的產業來進行放大,以此來影響世界。”
3月25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論壇經濟峰會在北京舉辦。會議主題為“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正值新一輪AI技術革新之際,人工智能的有關話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當天的一場“人工智能引領新產業革命”分組會結束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應當把現在看似智能的信息處理和真正意義的人工智能分開討論。

“我會把ChatGPT、GTP-4這樣的技術叫作‘看似智能信息處理’,它可能跟智能的本質真的沒有太大的關系。”他認為,應當發展類腦類生物啟發的這種人工智能,只有這樣做對人可能才是最安全的。
曾毅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類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哲學與倫理。會上,他圍繞人工智能助力社會與生態穩健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發表了演講。
他在演講中指出,人工智能作為一種賦能性社會賦能的技術的發展,關鍵的是它的多利益相關方如何去協作起來進行多方共治和自適應的敏捷治理。這不僅僅是科學研發產業的事情,也不只是政府層面的規制和公眾的底層的反饋。
“未來我們希望在人工智能作為工具的人工智能的支持下,人類動物植物以及未來可能的準成員真正能夠和諧共生。”曾毅表示,當今社會需要的是能夠穩健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這是全球開展人工智能治理的目的。
此外,他在回復聽眾提問時表示,“中國人工智能生成技術,類ChatGPT的技術大家很快就能看到,我不能講水平相當的替代產品,但是它足以達到一個程度就是基本上是可用的。”
在曾毅看來,類人工智能生成的技術必然要有中國化的版本,“未來我們的模式應該是這種科學的突破產生在中國,再由中國的產業來進行放大,以此來影響世界。”
他認為,中國人工智能想要引領新產業革命需要做好的方面很多,包括:科技源頭自主創新需要堅持不懈不遺余力,科技突破來自中國,先發優勢才能把握;產業布局不僅要看到近期機遇,更要立足長遠,前瞻引領,投資未來;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確保穩健可持續發展等。
21世紀:如何理解當前的人工智能、智能科學的發展現狀?
曾毅:我認為應該把現在看似智能的信息處理和真正意義的人工智能分開討論。
我會把ChatGPT、GTP-4這樣的技術叫作“看似智能信息處理”,因為它可能跟智能的本質真的沒有太大的關系。
人們之所以覺得它很厲害,因為它的回答真的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如果這些輸出來自于一個人,你會覺得他太聰明了。但是如果你跟它說“我很不高興”,它就說“那我怎么能讓你高興一些”,它似乎理解了情感,但是實際上只建立了文本之間的關聯。
它經常說“我認為”三個字,但實際上ChatGPT和GDP-4根本沒有“我”的概念,因為現在的人工智能不具備自我的感知的能力和真正的自我意識,智能科學現在基本上還處于原點。
21世紀:AI浪潮之下,學術界目前應該關心是什么?哪些研究領域是最值得去做的?
曾毅:我覺得我們的學術界不要被產業界裹卷,也不要在乎人工智能這個領域到底熱不熱,應該要選擇一個正確的開啟人工智能的方式。
同時,如果未來真正風險來自于30年或50年后,我們在30年和50年之內能不能把風險解決掉,這些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人工智能現在的發展,它就是一個人工的設計,但是人類的智能它是經過數億年的演化形成的,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犯的錯誤其實很多都犯過了,錯誤都已經被淘汰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向大腦去學習,不僅僅是學人如何去獲得智能和智能的工作的,還學習大自然演化當中的智慧。
我覺得未來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可能就是把類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等的結合起來,比如說發展類腦的量子智能,這個是真正再去探索真正的智能的本質,也是科學上的AI應當去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