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中下旬,全球首創的歌銳科技“牛頓”全流程骨科內鏡微創手術機器人平臺成功完成一系列脊柱微創科研手術。

歌銳科技“牛頓”全流程骨科內鏡微創手術機器人平臺

“牛頓”手術機器人擁有高效的手術通道成型系統、高清內鏡系統和高精度手術器材
與當前一代的導航定位類手術機器人完全不同,“牛頓”最大的突破在于,該產品是骨科領域全球首個“力反饋主從控制式+高精度影像引導”全流程骨科內鏡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可完整參與所有關鍵手術步驟。未來,“牛頓”可以廣泛應用于脊柱微創減壓、脊柱微創鏡下融合、神經外科微創和關節微創等各個相關領域。
此次是全球首次在微創手術機器人全流程輔助下開展多種脊柱內鏡微創臨床前研究手術,是歌銳科技“牛頓”平臺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但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也標志著我國在全流程一體化骨科微創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原研創新、產品開發和實際應用達到了全球頂尖水平。

“牛頓”手術機器人在主從控制下執行操作
01
多學科專家聯合驗證
“牛頓”可高效高精度完成手術
本次臨床前科研手術試驗內容均為全球首次實施的全流程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的脊柱微創手術不同術式(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的辛濤教授團隊實施了全球首次全流程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的經皮脊柱內鏡椎板間后入路L4/L5腰椎間盤切除術。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劉新宇教授團隊實施了全球首次全流程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的經皮脊柱內鏡椎間孔入路L4/L5腰椎間盤切除術。

這也是首次神經外科專家聯合脊柱外科專家共同實施全流程骨科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下脊柱微創科研手術。

辛濤教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外科副主任、神經外科主任
辛濤教授評價道,“牛頓”初步實現了行業專家的設想,使脊柱手術機器人從導航定位到全流程輔助變為事實,極大推動了脊柱微創手術的發展。同時,高精度CBCT與機器人的配合也達到了更好的聯合效果。
辛濤教授認為,智能化外科時代,數字技術不斷應用于臨床,機器人首當其沖,期待企業研發團隊和臨床醫生更多合作,醫工結合,更好地推動手術機器人行業的發展。

劉新宇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外科學系副主任、骨科常務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
劉新宇教授表示,目前市面上多為置釘導航機器人,“牛頓”為首個骨科主從式全流程輔助機器人,高度還原了脊柱內鏡手術臨床操作過程,可減輕醫生操作疲勞感,保證手術質量。
另外,劉新宇教授對歌銳術中CBCT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歌銳CBCT僅用12s~14s即可完成影像掃描及三維重建,節省了時間,圖像精度達0.16mm,滿足了外科精準手術的需求,此外,偏心投照的設計十分人性化,為通道穿刺等臨床工作提供了便利。

專門開發的“牛頓”3D高精度術中CT可獲得超高精度影像,是微創手術規劃和執行的基礎
辛濤教授和劉新宇教授都對“牛頓”手術機器人的未來發展寄予了厚望,紛紛表示,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讓臨床醫生開展內鏡微創手術更有信心,患者獲益也更大,希望歌銳團隊把“牛頓”打造成全能型內鏡手術機器人,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如脊柱鏡下融合、神經微創等,并且盡快上市,造福患者。
此外,歌銳高級臨床專家Raymond團隊也嘗試和模擬了全流程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下針對頸椎、胸椎等多個部位的多種入路和術式,均順利完成并取得了成功。
此次科研手術試驗非常成功,對高精度影像掃描、便捷手術規劃、高效高精度手術通道建立、半自動和主從控制下的髓核鉗進出和摘取、雙極電凝切換和操作等每個關鍵手術步驟都做了全面的驗證,已經完整體現出手術精度高、整體效率高的主要特點。成功的試驗效果和資深專家的優化建議,為后續的開發和實際臨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牛頓”手術機器人將展開更多的近程&遠程5G臨床科研手術活動,完善創新開發和完成臨床試驗,盡早成熟投放到需求巨大的市場,盡快滿足多學科臨床專家的期待。
02
全流程一體化
歌銳“牛頓”骨科手術機器人帶來新突破
“牛頓”是新一代的全流程主從式骨科內鏡手術機器人系統,基于團隊近20年的產、學、研、醫、檢經驗,由歌銳自主研發而成,是具有世界高度的原研創新產品。

“牛頓”手術機器人平臺融合了多項高難度核心技術

“牛頓”手術機器人平臺配套齊全的模塊化手術工具和耗材
“牛頓”以真實迫切的臨床需求和使用場景為導向,深度融合了多項核心技術,滿足了醫生對手術操作安全性、穩定性、精準度的需求,同時保證了智能化和高效性;更可以保障患者對于更小的手術創傷、更短的恢復周期的需求。如,3D影像算法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可為醫生提供精準的手術規劃及術中引導;高精度運動控制技術,可保證器械操作安全可控,避免不必要的組織損傷;實時力反饋技術讓醫生獲得真實的“手感”,以適時調整動作,降低手術風險;超低劑量圖像處理技術,可大幅降低術中輻射,讓醫生擺脫鉛衣帶來的沉重負擔。定制化的專用耗材,配合機器人術中高精度精細化操作,提高手術效率的同時可降低手術并發癥風險。
“牛頓”系統涵蓋術中高精度CBCT采集、一鍵式智能手術規劃、精準手術通道一體化成型、力反饋的主從式手術操作以及術后影像評估和分析等全方位的各個環節,做到了全程深度參與,臨床價值、實用性、擴展性大大提高,實現了該領域“零的突破”。
03
患者群體龐大,國家政策支持
骨科微創手術機器人大有可為
聯合國《2023年世界社會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將增加到16億,老齡化加劇導致脊柱退行性疾病高發,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統計,此類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發病率高達5.7%。國內方面,世衛組織數據顯示,我國超過90%的中老年人都患有脊柱疾病,手術需求巨大。
相對于第一代手工開放手術和第二代手工經皮內鏡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的手術視野高清開闊,易于操作;精準影像引導下,術中透視次數減少,輻射劑量顯著降低;操作手柄可濾除醫生手部抖動,提升操作穩定性。于患者而言,機器人可減小手術創傷,減少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并縮短恢復周期。而且全流程機器人輔助可以不斷擴展臨床應用,并創造很多新術式,解決更多臨床問題。眾多優勢,讓機器人手術逐漸得到青睞。
此外,近年來政策也在持續加碼,支持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如《中國制造2025》《“十四五”國家臨床專科能力建設規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等都明確提出擴大機器人市場應用,鼓勵醫院使用機器人實施精準微創手術。
相信,在迫切的臨床需求和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還會提速。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在手術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預計2026年我國該領域市場規模可達到3.32億美元,滲透率達3.1%左右。全球范圍內,預計2027年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銷售額將達到20億美元,潛力無限。
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年來,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智能化、數字化和機器人化已經成為外科手術的發展趨勢。未來,歌銳科技將充分吸收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不斷推進以骨科微創、介入微創為代表的多產品線的迭代升級,并擴展到更多術式,以原研創新引領行業發展,讓優質醫療服務觸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