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浩浩蕩蕩6300多公里,最終奔流入海。在長江口,從火花四濺的國產郵輪造船車間,到提供組團投資服務的寫字樓……這里的人們,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讓重大項目“跑起來”,讓經濟發展“熱起來”。

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外高橋造船基地里塔吊林立,首艘國產郵輪已經初具規模。一旁的焊接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加緊生產著第二艘郵輪的零部件。王銘秋是一家研發智能焊接機器人企業的總工程師,這些正在自動焊接船體零部件的機器人就是出自她的團隊。

第二艘國產豪華郵輪的總長度達341米,總噸位超過14萬噸,相比第一艘又大出了一圈,但交付周期卻比首艘壓縮了整整6個月。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制造一二部部長王世利:如果從焊接上看,可能提升50%左右,但是如果從整個產業鏈的效益來說,可能提升兩到三倍。
為了能盡快完成訂單,制造部負責人希望將智能焊接機器人的作業工位擴大規模。

考察完船舶生產線,王銘秋又馬不停蹄坐上高鐵趕往南京,來到一家生產石化反應鍋爐的企業。
上海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銘秋:跟模型導入技術對比,八年可以節約一千多萬元成本。
在王銘秋的工作本上,滿滿當當寫著自己的行程,每周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各個智能化生產線的施工改造現場。憑借在智能焊接機器人生產上的領先技術,今年以來,王銘秋所在企業的訂單同比增長300%。
和王銘秋每天跑生產一線不同。在上海虹口區,有一群奔跑在企業之間的“店小二”。王穎就是其中一位,從企業前期選址、注冊落戶、開通稅務登記、開戶銀行,到后期實地走訪企業、回應咨詢、政策推介,對企業的服務事無巨細。
上海市虹口區投資服務中心第三分中心招商專員王穎:去年一年新注冊企業,我一個人有100家左右,今年肯定會給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
一大早,王穎就開始了一天的企業走訪,為一些企業答疑解惑。離開了這家企業,王穎很快就到了一家剛剛落戶的土耳其海運公司。
土耳其某海運公司總經理黃華:提供了很多義務的指導,一些政策性、導向性的東西,避免了不少彎路。
此前在走訪中,王穎了解到企業有電子發票額度提升、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等多方面訴求。今天,虹口區投促辦牽頭,會同商務委、稅務局組團上門。
結束了一天的走訪,王穎又趕回辦公室。
上海市虹口區投資服務中心第三分中心招商專員王穎:包里基本上都是材料,現在我去辦公室跟我的小團隊要開會,因為下周我們可能要有幾場宣講會。
王穎告訴記者,在服務中心,有近百位像她這樣的“店小二”。
總臺記者寧婉婷:這里是上海吳淞口,當河水流經這座白色的燈塔,意味著全長6300公里的長江即將奔騰入海。這個燈塔為每一艘進出長江港口沿岸的船舶指引航向,也不斷見證著中國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
過去五年,我國吸收外資數量居世界前列,2022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數額達到1891億美元,同比增長8%,2023年,中國在吸收利用外資方面還將繼續擴大市場準入,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相信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環境越來越好、服務越來越優,中國將繼續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