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個關于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回國“真實原因”的說法,稱alphafold 2(阿爾法折疊2)等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讓結構生物學家面臨“失業”困境。知乎上有人寫道:“顏寧教授看到alphafold,就像驍勇善戰的部落首領看到了航空母艦。不是顏寧不行,而是英國deepmind太強大了。”

“阿爾法折疊2”預測(藍色)和實驗測定(綠色)的蛋白質結構幾乎完全吻合。來源:deepmind

藍色為蛋白質側鏈天然構象,紅色為“作品折疊”預測結果。
事實是否如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了計算生物學家、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馬劍鵬教授。他帶領團隊已開發出功能與alphafold 2類似的opusfold(作品折疊)系統。他直言:“ai(人工智能)讓一流結構生物學家失業,是我聽過的最荒唐的說法。”
ai助力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阿爾法折疊2”是谷歌旗下深度思維(deepmind)公司的產品,與“阿爾法圍棋”相仿,都是采用機器學習技術的人工智能系統。在2020年舉行的國際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賽上,“阿爾法折疊2”奪得冠軍,它預測的蛋白質三維結構與實驗測定的結構只有很小差異,被《科學》雜志評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阿爾法折疊2”預測(藍色)和實驗測定(綠色)的蛋白質結構幾乎完全吻合。來源:deepmind
為何要用人工智能系統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馬劍鵬解釋,蛋白質由一系列氨基酸折疊而成。氨基酸線性排列成一條長鏈,把它放到水里,整條鏈會在微秒至毫秒內折疊成一個穩定的三維結構。研究氨基酸長鏈如何自發地折疊成三維結構,簡稱“蛋白質折疊”問題,因其重要性和復雜性,被視作現代分子生物學“皇冠上的明珠”。在應用領域,小分子藥物研發的基礎就是蛋白質結構解析,只有探明目標蛋白質的“三維地圖”,才能找到藥物作用于蛋白質的靶點。
對科學家來說,測定氨基酸序列相對容易,但解析蛋白質結構的難度很大,因為蛋白質結構取決于幾千個氨基酸各個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根據已知氨基酸序列,用計算機預測蛋白質結構的運算量,連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很難承受。
隨著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計算生物學出現了跨越式發展。“阿爾法折疊2”等系統在學習實驗測定的大量蛋白質結構后,具備了根據氨基酸序列準確預測結構的能力。今年,深度思維公司發布數據集更新,稱“阿爾法折疊2”已預測幾乎所有已知的蛋白質。
顏寧院士通過微博回應傳言
既然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結構,那么結構生物學家是否會面臨“失業”困境?
據介紹,結構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空間結構、動態過程和生物學功能的交叉性學科。解析各種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是結構生物學家的一項主業。作為國際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教授曾在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本月,她透露自己已向普林斯頓大學遞交辭呈,不久后將全職回國,參與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
對于網傳顏寧回國“真實原因”的說法,她已通過微博回應:在她研究的電壓門控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領域,“阿爾法折疊2”學習了她帶領團隊解析的多個生物結構后,去年的預測精度達到了顏寧團隊2017年的水平,今年則沒有進步。“ai團隊做預測,我們做實驗,測試新型小分子與蛋白的相互作用,迄今為止預測無一正確。”
“干濕結合”成為生物學趨勢
馬劍鵬表示,“阿爾法折疊2”遠遠沒有達到取代結構生物學家的能力。目前,它只能預測單鏈蛋白質的結構,基本不具備預測多鏈蛋白質結構的功能。而且在單鏈蛋白質預測方面,由于人工智能預測基于對已知蛋白質結構的比對學習,它對與其同源的蛋白質結構預測是比較準確的,然而面對擁有“孤兒序列”(氨基酸序列獨一無二)的蛋白質時,“阿爾法折疊2”往往就無法準確預測了。
另外,在蛋白質側鏈預測方面,“阿爾法折疊2”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21年,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在英國《生物信息學簡報》上發表論文,報告他們開發的“作品折疊”在蛋白質側鏈預測精度上,比“阿爾法折疊2”高。據介紹,蛋白質三維結構由主鏈和側鏈搭建而成。藥物分子與蛋白質的結合大多通過與氨基酸側鏈相互作用來實現,所以人工智能系統對側鏈結構的精準預測,對新藥研發具有重要價值。

藍色為蛋白質側鏈天然構象,紅色為“作品折疊”預測結果。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并不會讓結構生物學家“失業”,兩者不是取代關系,而是互補關系。“alphafold 2對顏寧這樣的一流實驗結構生物學家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馬劍鵬說,“實驗結構生物學家也是要用計算機建模的,alphafold 2、opusfold這類軟件可以加快建模速度,提高蛋白質結構解析的效率。”
如今,“干濕結合”已成為結構生物學研究的趨勢。長期以來,開展計算生物學研究的“干實驗室”是生物學的配角。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這個配角已逐漸成長為主角,與實驗生物學家工作的“濕實驗室”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探索生命分子結構的奧秘。
“真正的研究者都樂于擁抱技術進步,善于用各種技術去探尋、解答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顏寧表示,“我期待ai越來越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