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體驗區“頭號玩家”專區內,工作人員演示一款表情動作捕捉交互系統。本報記者袁婧攝
進博會一向是觀察新技術新趨勢的重要窗口。特別是在實體經濟領域,依托于國內的超大市場,全球資源和創新要素在進博平臺集聚,頂尖企業由此攜手探索“智造”升級之路。
在本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新一代數字技術與工業的深度融合讓記者印象深刻。可以說,工業數字化的內涵已遠超傳統意義上的“機器換人”,數字孿生、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成為驅動它前行新的技術引擎。
虛擬車間的新變革
歷屆進博會上,技術裝備展區一直是機器人的火爆“秀場”。高峰時,簡單掃館就能見到上千條機械臂在有力地揮舞。今年,“四葉草”里可見的實體機器人少了許多,但它們并未缺席,而是借助數字孿生被遷移到“工業元宇宙”的新世界。這是“智造”升級的一個重要信號。
在汽車制造等機器人密集型行業,以往一條新線建成后、機器工人上崗前,無論是工位布置,機械臂軌跡設計,還是更加具體的“技能培訓”,都要由工程師在一線完成。平均下來,一臺機器人的“培訓”需要消耗幾十乃至上百小時。由于一個車間通常會擁有上千臺機器人,整個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今年進博會上,西門子展示了由數字孿生驅動的機器人生產線實施方案,整個車間被精準復刻到虛擬數字世界,工程師可以像打游戲一樣,在虛擬流水線上調教虛擬的機器人,形成代碼后再“脫虛向實”,部署在真正的生產線上。實踐證明,通過數字孿生,為一條整車加工線調試機器人的用時縮短到原先的六分之一。
不僅如此,西門子還在謀劃更高階的“工業元宇宙”,也就是打造一個人與人能實時互動的“虛擬工廠”。在這里,身處不同城市的工程師可以進入同一個虛擬車間,以“沉浸式”方式開展實時協作,共同完成生產線的設計。較之一般的數字孿生,“工業元宇宙”的玩法仿佛讓工程師的“游戲體驗”從“單機游戲”變成了“多人網游”。
今年進博會上,數字孿生與機器人結合已成風潮,在許多展臺的大屏幕上都能看到機器人在虛擬工廠中忙碌的背影。這或許表明,機器人的硬件迭代似乎已不是最受關注的,數字工廠的管理和運維體系才是工業數字化轉型真正的方向和高地,而這個任務與數字孿生、工業軟件非常契合。
施耐德電氣與工業軟件著名企業——劍維軟件在本屆進博會上聯手展示了數字孿生的魅力,重點推動制造業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孿生,也就是說,當廠址還是一片空地,廠房還在圖紙設計階段,數字孿生就開始介入,此后與企業建設同步推進,廠房建成、設備安裝、產線運營,整個過程都會在虛擬空間形成高度仿真的數字拷貝,從而讓“虛”與“實”的工廠一同成長。這么做就能讓工廠的所有基礎設施,包括管線、閥門等,全都數字化、透明化,從而更完整、更真實地對設備、生產進行記錄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改進運營。
工業級數字孿生如此火熱,與制造業的競爭和需求變化密切相關。西門子相關專家告訴記者,如今大規模制造逐漸被小批量定制替代,工廠越來越需要具備柔性生產的能力,也就是在一條生產線上同時制造多種產品,因此“機器工人”常常要做適配并學習“新技能”,而能顯著提升制造業“敏捷度”的數字孿生,也就得到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提高效率外,數字孿生還能施展別樣的“魔法”。比如,一些原本靠著手把手教、代代相傳才能保留的工藝,現在則有機會完成數字化傳承。施耐德電氣與劍維軟件就在國內釀酒行業獲得一個客戶,它利用數字孿生,模擬分析老師傅的釀造絕技,從而可以讓后輩工匠也能釀出同樣的美酒。
被AI加持的機器人
如果說“數字孿生”為制造業轉型新建了底層平臺,而要進一步展現“智造”的能力,依然離不開“頭腦風暴”,也就是加強人工智能(AI)的加持。本屆進博會上,工業AI也有亮眼表現。
往屆進博會的“網紅展品”——乒乓球機器人FORPHEUS,今年照例被母公司歐姆龍帶上展臺。經過5年進博窗口期的進化,新一代FORPHEUS的球技已突飛猛進,可以和冠軍級選手打得有來有回。而它的靈魂——也就是歐姆龍力推的“感知控制思考”的AI技術路線,也已被其他“機器人兄弟”掌握。今年,歐姆龍展示了幾臺工業機器人在一條消費電子裝配線上并肩工作。這些機器人相互間完全沒有隔離,“鐵胳膊”之所以不會互搏、打架,就是因為AI實時觀察著產線的變化,能根據任務進度,快速預測機器人下一步的動作,并從中協調——一個機器人快些,另一個慢些。這其實和乒乓球機器人學習人類對手的球路,然后見招拆招是一個道理。
那智不二越帶來的一臺能檢查外觀瑕疵的機器人,也因為AI而“治愈”一個頑疾。通常,機器人質檢員“手持”相機掃描待檢產品后,會將拍到的照片與理想情況下的產品圖像作對比,隨后像游戲“大家來找茬”那樣,通過尋找兩幅圖像的不同來識別瑕疵。這個設想雖好,但真正用起來,很多情況下產品只不過是沾了一顆無關緊要的灰塵,死板的機器人仍會將其判為缺陷品,從而大大影響效率。為此,那智不二越引入AI,通過深度學習讓它學會辨別什么才是真正的缺陷。反復迭代后,目前AI已掌握多種瑕疵鑒別的“技能包”,包括裂紋、劃痕、毛刺、生銹、污漬等。當機器人的“潔癖”被AI治愈,其工作能力也顯著提高了。
AI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前途實際上不可限量。作為工業4.0巨頭,西門子對“人工智能制造”還有一個非常精彩的設想。根據進博會上的展示,西門子正在研發一種技術,將讓AI取代人類,在數字孿生工廠承擔生產線規劃、運營管理、機器人培訓等全方位職責。作為“工業元宇宙”天然的原住民,AI教練在培訓數字孿生機器人時,理論上會比人類工程師快得多;當然,其他虛擬車間的崗位,包括計劃排班員、質檢工程師乃至車間主任,AI的表現可能也會比人類更好。
看起來,工業的數字未來,前途不可限量。但依然還有一個問題:如果這個藍圖實現,那么,被機器人取代的就不會只是一線工人,技術和管理崗位也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這對于制造業乃至社會來說,又將意味著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