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還是門好生意嗎?
最近,湖南醫保局一紙文件讓給火熱的手術機器人賽道快速降溫。
湖南省醫保局在《關于規范手術機器人輔助操作系統使用和收費的通知》文件中,把手術機器人重新劃分為“只發揮手術規劃功能”、“只具備和發揮導航定位功能”、“采用機器人技術的輔助手術設備和輔助手術系統”三類。
凡三類以外的軟硬件,不能單獨收費。
手術機器人未來怎么發展?成為行業從業者和醫學者都在爭論的問題。
在手術的過程中,確保病人不會大出血,手術每一個步驟的“穩定”性以及將手術創傷最小化一直都是醫療界所追求的目標。
如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的手術機器人跳過了行業漫長的發展和積累階段,推出了最先進的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給醫療界創造了更多的可能。
而作為自主研發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微創圖邁,在2022年1月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且唯一一款,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并獲批上市的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

但相對比腔鏡手術機器人,目前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參與的企業更多,少說有二三十家,屬于不同階段。
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東北證券研報指出,相關市場規模由2016年8.53億元增至2020年的29.3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6.2%,預計2030年將達584.2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市場上做骨科手術機器人的企業很多,但大部分公司是通過購買工業機械臂進行安裝。
同時,在中國醫療機器人企業覆蓋的業務中,康復機器人和輔助機器人的數量占比較高,均超過30%。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國產手術機器人仍然處于發展初期。
一、手術機器化勢不可逆
什么是手術機器人?
手術機器人是一種先進的醫療設備,由機械臂、控制臺、三維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能以微創方式實施復雜的外科手術。
然而根據手術類型的不同,手術機器人又可以細分為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泛血管手術機器人、經自然腔道內鏡手術機器人及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
為什么我們需要手術機器人?
一方面,就病患的角度來看,在醫療領域肌肉萎縮、球囊、支架、血栓等手術無一例外背后都是病患的真實需要。
同時在一些人手難以抵達的手術位置,或者是人手難以操作的手術中,借助機器人可以更好延伸出醫生的技能。
另一方面,從商業層面來說,就是從救死扶傷中獲得商業回報。當然,真正起到推動手術機器人發展的仍然是病人的需求。
而在市場需求前,最重要的是技術發展起到支撐作用。
肉眼可見的是,隨著5G的普及,網絡速度越來越快,手術機器人應用普及也在提高。
在手術機器人領域,5G所具備的低延遲、高可靠度、高寬帶移動網絡優勢,可以起到跨越時空和空間的限制。
誠然,該賽道對醫療領域的暢想一部分也基于此。
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就是為了能夠使大城市三甲醫院的資源得以賦能更廣闊的低線城市、縣城和農村的基層醫院,疏解三甲醫院人滿為患的壓力,更加高效地利用醫療資源。
同時,產業鏈上核心系統限制了手術機器人的發展。
如果在核心系統方面一定要分一個重點,那一定是伺服系統。
伺服系統是一種以機械位置或角度作為控制對象的自動控制系統,除了可以進行速度與轉矩控制外,還可以進行精確、快速、穩定的位置控制。
但這方面也洽洽是國內在手術機器人領域被“卡脖子的環節”。
于是在一時之間大批企業涌入賽道,通過購買工業機械臂進行安裝的時候,就能夠明顯的預見,國內手術機器人正在不斷發展,但也仍然難以避免一地雞毛。
從商業化層面看,手術機器人更難。
二、商業化瓶頸怎么破?
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取決于病患的消費能力。
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根據浙商證券統計,根據系統型號、配置及地域不同,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售價為50萬至250萬美元之間;相關維修保養、醫生培訓服務的年收費在8萬至19萬美元之間。
同時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使用頻率來看,機械臂作為一種高值耗材,在手術需求上需要用到4條機械臂,但每條機械臂最多只能使用10次,之后機器人就會自動鎖死,必須更換新的機械臂才能重新啟動,每條機械臂的價格約為2000美元。
研究顯示,海外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長期被國外產品壟斷,高昂的設備費用加重了患者的診療負擔。
很顯然,這放在國內市場,很難不會變成相關企業商業化困難的原因之一。
據相關信息透露,目前國內腔鏡手術機器人與成熟的腹腔鏡手術效果差異并不是很大,其主要解決的僅是“穩”的問題,而收費卻極其高昂。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患者端機器人手術還沒有納入醫保,價格比較昂貴,普通消費者難以企及。
而在企業層面,因為暫時無法進行商業化所帶來的影響也格外明顯。
目前,天智航手術機器人累計完成超過2萬臺手術。
雖然產品上市較早,但天智航依然處于長期虧損中,天智航每一年都能售賣超過30臺骨科手術機器人,每一臺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售價在百萬級別,且后續還有配套耗材銷售,但在現有的銷量下,天智航仍然處于持續虧損中。
天智航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7993萬元,較上年擴大46.74%。天智航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094.54萬元,同比下降20.23%,凈虧損4417.85萬元,虧損同比擴大14.14%。
無獨有偶,根據微創財報數據顯示,微創機器人2022年上半年收入為104.8萬元,股東應占虧損4.59億元,同比擴大89.7%。
而天智航造成虧損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發費用持續增加。
2022年上半年,天智航研發投入為5163.52萬元,同比增長10.59%,占營業收入比例高達84.72%。
雖然對于企業來說,想要在一個新領域成功盈利是一個逐漸突破的過程,但在安全認證與臨床實驗兩大關卡上,想要獲取這種盈利能力實際更加舉步維艱。
(圖源:天眼查)
三、手術機器人真的“安全”了嗎?
毋庸置疑,面對被“達芬奇”們壟斷的市場,國產手術機器人迫切需要突破安全認證與臨床試驗兩大關卡,真正實現落地銷售。
首先,從2022年1月到8月底,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準的5款骨科導航與手術機器人產品,分別來自三家美國公司Surgalign(NASDAQ::SRGA)、史賽克(NYSE:SYK)、Novarad和兩家中國公司:中國上海微創機器人、中國臺灣Point Robotics。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超30家獲得融資的手術機器人企業中,只有微創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
以此來看,手術機器人想要從臨床試驗到安全認證并不簡單,更何況在這個領域中大多數是機械臂組裝起來的玩家。
另一方面,現下的手術機器人機械臂的精準程度和種類有限,對于一些高危的手術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和技術風險。
就現階段來看,手術機器人是一組器械的組合裝置,通常由一個內窺鏡(探頭)、刀剪等手術器械、機械臂、微型攝像頭和操縱桿等器件組裝而成。
目前的手術機器人是一個外科手術輔助系統,它本身并不具有完全智能來自主進行手術的能力,而是需要通過遙控和機械驅動為外科醫生提供幫助。
而在使用前,需要醫生進行調試,在此過程中實際上醫生也并不能夠保證手術機器人的絕對安全,同時也讓部分病患在短時間內接受機器人手術。
由于手術機器人在手術中直接作用于患者身體中的某個器官,它并不具備應對特殊狀況的自主調節能力,一旦發生安全隱患,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無法像外科醫生一樣憑借臨床經驗做出自主性調整,并將傷害降到最低。
根據美國FDA發布的數據顯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2000年至2013年間的近60萬次手術過程中,一共涉及到144人的醫療事故死亡。
除了致死的患者,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手術中拉弧或打火造成了193名病人燒傷;其脫落的零件掉入病人體內發生100余次;視頻故障或系統錯誤造成的不良事件更是多達800例以上。
當然,不可否認當下的技術水平已經在不斷提高,但對于國內來說,個位數的手術意外仍然是致命的。
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是利弊共存的,時代也不會拒絕進步,但將風險降低為0一定是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