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IT分銷公司轉型成為人工智能企業,佳都科技在廣州這片熱土已深耕30年。

圖源:企業供圖
1992年,乘著改革東風,27歲的劉偉與6名合作伙伴一起下海創業,缺少技術與資金,卻靠著一股不服輸的闖勁和為夢想努力奮斗的熱血,一步一腳印,最終成為民營經濟的弄潮兒。
從電腦分銷起家,到IT電子分銷巨頭,再到深耕“智慧大交通”的人工智能企業,佳都科技數次精準“踩點”。回望來時路,10月8日,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總結稱,企業發展要與國家同頻,企業發展規劃也應該與國家對行業的發展政策高度契合。
作為國內科技企業代表,佳都科技30年的商海浮沉,也成為中國科技企業創新、自強的一個縮影。
“錨定人工智能科技賽道,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技術進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靠時間和經驗的積累,沒有捷徑可走。”劉偉表示。
展望未來,劉偉提出,佳都科技將繼續腳踏實地的進行技術研發和積累,時刻準備好擁抱新技術時代的到來,時刻準備好應對市場的爆發式需求。

圖源:企業供圖
將創新融入基因
時代周報:30年前下定決心創業時,有想過會走得這么遠嗎?當時的目標是什么?現在回過頭去看,做到了嗎?
劉偉:佳都科技誕生于1992年,中國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廣州這片熱土風起云涌。我與6名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同學一起下海創業,創立了佳都科技集團的前身——廣州希望電腦技術公司。
當時,我們沒有領先的技術,沒有雄厚的資金,也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背景與資源,更多的是激情與夢想碰撞出的為理想而奮斗的堅持。
從IT分銷起步,佳都科技趕上了國內計算機行業重構的大潮,在國內最早提出了電子分銷的概念和業務模式。
這些布局和創新為佳都科技帶來了第一階段的高速成長,開始陸續與蘋果、IBM、HP、微軟等國際IT巨頭簽訂了代理協議,公司步上正軌。2004年,佳都營業額首次超過100億元,業務覆蓋亞洲7個國家,成為亞洲地區第二大分銷商。
時代周報:佳都是在作為電子分銷商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提出要轉型智能科技企業,為什么會有這種居安思危的想法?你是怎么判斷一個產業的發展趨勢的?
劉偉:到了2005年,佳都已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分銷企業,但我發現盡管這10年公司的發展規模很大,利潤卻不高,兩百多億的年營收,只有一兩億利潤。背后原因是當時佳都僅依靠渠道建設優勢,在貨物一進一出之間賺取貿易利潤,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缺少主動定價權。
至此,我覺得靠模式的創新已不能帶領佳都進行可持續發展,佳都是時候要向科技型企業轉變了,于是我們壯士斷腕,果斷尋求轉型,向科技創新型企業轉變。
企業家對于產業的發展趨勢判斷和戰略規劃,應該和國家經濟發展脈絡相契合。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全面發展,朝著城市現代化邁進,而人工智能將在城市精細化和智慧化建設和治理中正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
時代周報:轉型初期應該也遇到了不少困難,當時是怎么克服的?
劉偉:我們的答案是:埋頭苦干,堅持創新,堅定信奉長期主義。
在經歷四年少有問津的寂寞面壁后,佳都科技終于收到第一張地鐵訂單——廣州地鐵4號線自動票檢系統。
2009年開始,各地地鐵智能化系統的訂單也紛至沓來,佳都科技掌握的綜合監控系統、自動售檢票系統、通信系統、站臺門系統技術有了施展的舞臺,成為當時乃至現在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掌握智慧地鐵四大核心系統并具備集成交付實施建設能力的企業。
近年來,佳都科技開展面向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孿生等的智能軌道交通產品關鍵技術研究,創新推出“智慧車站”“華佳Mos地鐵智慧大腦”等新一代智慧軌交產品及解決方案。截至2022年5月,全國近50個城市開通了地鐵,佳都科技的智能軌道交通技術產品覆蓋了全國30多個城市。
與時代同頻發展
時代周報:你平時如何帶團隊,管理訣竅有哪些?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保守型還是拓展型的領導者?
劉偉:在不確定的、復雜多變的環境之中,企業領導者必須具有前瞻性和對未來的洞見力,能夠洞察趨勢和先機,確保企業行駛在正確的航道上。面對頂層設計和產業發展現狀,定位必須是清晰的,路線必須是明確的,這些都需要領導著及時決策,敢于拍板,帶領團隊保持戰略定力。
最近兩年,佳都進行了組織機制的自我變革和創新,作為一名企業的領航者,必須帶領大家堅定信念,從自我變革的陣痛中走出來,形成持續奮斗,協調作戰的能力。
時代周報:佳都在人才方面是怎么做的?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大概有多少,主要集中用在哪些方面?
劉偉:人才和技術是科技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體兩面,是一家企業真正的“護城河”。人力資源是最寶貴的財富,佳都的核心競爭力正是來源于其對人才的重視和投入。
佳都科技70%的員工為科技研發人員,近年來,不斷加大關鍵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研發支出保持每年近50%的增長。
除此之外,佳都還與有想法的生態伙伴聯手,做大做強人工智能產業。2015年,佳都科技作為天使投與周曦博士共同創辦計算機視覺獨角獸云從科技,與其聯合開展計算機視覺的深度應用,取得巨大突破。今年5月,云從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
此外,公司還先后投資方緯科技、千視通科技、睿帆科技、思必馳、奧比中光等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AI公司,通過資本和技術平臺的融合,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力強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
時代周報:近年來,除AI四小龍之一的云從科技,公司投資收購的公司還包括方緯科技、千視通等,公司在投資布局方面的核心邏輯是什么?
劉偉:佳都一直以來通過內生增長、外延擴張的方式不斷完善公司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培育了多家“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這些公司強在技術、人才,弱在市場、落地,這恰好是佳都的強項,通過投資實現優勢互補,是很好的發展方式。
目前,佳都已聚集近150家產業鏈企業,供應鏈伙伴超2500家。
時代周報:目前,佳都重點布局的是智慧軌道交通、智慧城市交通主賽道,和公共安全、應急管理兩大主要應用場景,公司選擇進入一個行業的標準是什么?目前還在開拓哪些領域?
劉偉:企業發展要與國家同頻,企業發展規劃也應該與國家對行業的發展政策高度契合。佳都換道智能科技領域,就是基于信息產業向智能產業的變遷已經到來這一判斷,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產業化的浪潮已經到來,佳都不能錯過這波浪潮和機遇。
目前,佳都科技形成各類數字平臺和智慧終端產品,重點布局智慧軌道交通、智慧城市交通主賽道,和公共安全、應急管理兩大主要應用場景,持續夯實企業數字化升級基礎業務。
其中,數字孿生是公司大力發展的關鍵技術領域,通過建設虛實交融的三維數字空間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訓練,精確還原城市各場景的真實運行狀態,實現“元宇宙”下的城市空間“智”治,打造自主決策、自動運行的數字化系統,全面提高生產和協作效率。
提前布局元宇宙
時代周報:佳都為什么對元宇宙饒有興致?請介紹一下你對元宇宙的理解。
劉偉:站在技術角度,元宇宙是過去十年各種前沿技術成熟之后相互融合的必然結果,它是信息技術的集大成者,是一個高度數字化的虛實融合、虛實互動的新世界,是一個與真實世界同步、甚至超越真實世界的數字空間。
時代周報:佳都會如何結合元宇宙去落地自己的業務?目前,很多公司都對元宇宙業務做出了相關布局,相較之下,佳都的優勢是什么?
劉偉:隨著5G、云計算、AI、大數據、互聯網的成熟,元宇宙迎來爆發,首先在游戲、娛樂、社交方面產生了一些應用,如虛擬人、元宇宙辦公等。但我認為更廣大的落地場景是在B端和G端領域。
佳都早在2019年佳都就開始著手布局,特別是在數字孿生這一元宇宙的關鍵技術方面,已經擁有完整的技術、產品和業務實踐。
例如,在城市交通和軌道交通領域,佳都研發的IDPS城市交通大腦,通過對全城的交通進行實時孿生計算,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在“交通孿生體”里面運用全量數據進行交通策略計算,實現最優的智慧交通治理。
大城市要不要“限牌”和“限外”,交通組織要怎么優化,有哪些不安全的“網約車”,都可以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交通指揮也可以很“聰明”,比如在安徽宣城,交通指揮系統可以讓自動開通救護車“一路綠燈”模式,隨機情況下連續N個路口不停車通過,為生命救援打開綠色通道。
時代周報:目前來看,元宇宙離人們理想的狀態還存在著較大的技術差距,你怎么看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佳都在布局元宇宙的過程中如何克服技術難題?
劉偉:元宇宙目前處在類似于2007-2008年移動互聯網的階段。從技術成熟度看,VR、AR硬件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達到規模普及的“臨界點”,5G高速網絡建設初具規模,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這幾年也已經在各行業普及,元宇宙應用爆發的幾個關鍵技術基礎已經具備。
從應用成熟度看,數字孿生、數字原生、虛實結合的行業數字化應用已經在城市治理和工業的部分場景落地使用,并形成明顯的生產力提升,已經度過0-1,進入1-10的發展階段。
元宇宙的關鍵技術是數字孿生和智能仿真。數字孿生是未來佳都重點投入的新技術賽道。未來我們通過打造具有數字孿生技術開放平臺,涵蓋三維數字化及智能仿真關鍵技術、工業級數據采集分析關鍵技術、一站式數據治理平臺、計算機視覺和生物識別感知智能技術等,力圖實現公司在數字孿生技術方面的突破和領先。
在智能仿真領域,我們和中國移動、抖音集團、阿里巴巴等巨頭一起,戰略投資了3D引擎開發商Unity中國,實現對城市、車站、工廠、設備等物理實體進行仿真建模,為數據和應用運行搭建虛擬數字空間,進一步鞏固公司在數字孿生基礎技術和產品應用上的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