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閔行區融媒體中心專題編播部《字在心間》欄目推出了《創業者》系列訪談,邀請區內企業創始人聊聊創業那些事,一起分享創業經驗,傳授創業之道。本期專訪人物,是上海鯨魚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呂佩章。
“雖然我們是用產品說話,但如果產品能自己說話,我今天也不會來了。”呂佩章在談到產品時神采奕奕。
“我們最希望的是全球每一個小朋友,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鯨魚機器人”。
據了解,日前,上海鯨魚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閔行完成土地出讓合同的簽署,計劃投資超2億元,建設全球首個青少年人工智能與教育機器人產業基地。

該產業基地是閔行區重大項目,建成后將開展教育機器人技術研發與量產、教育機器人標準化測試與認證、青少年人工智能競賽與活動等業務,未來將創造20億元的年產值。
“雖然我們公司是2018年成立的,但是我們整個創業團隊在一起配合大概有20年的時間了。公司創始人其實在2002年就開始進入這個行業,那時電腦還沒有開始普及,甚至連‘百度’都才成立不久。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去推廣教育機器人這樣的一個產品了,可以說整個團隊都見證著AI+教育賽道從零起步的過程。”呂佩章說。
呂佩章告訴記者,20年的磨合意味著團隊的構建已經趨近成熟,曾經積累的相關經驗也在第二次創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在做第一個項目的時候,團隊也做了有關教育機器人方面的一些嘗試,但是更多的是其他類型的機器人,比如服務機器人、科研機器人(包括軍事軍用機器人和警用機器人)。但是團隊通過深耕行業深度實踐發現,傳統品類的機器人,各大科技公司都有相對成熟的產品,超越起來比較困難,他們需要做一個全新品類才有可能有機會抓住風口取得成功。
創業團隊一致認為,帶有AI的教育機器人會是一個全新賽道。他們還從全球風靡的樂高積木中得到了啟發,樂高雖然是一家90多年的公司,但是它深耕積木領域,產品形態沒有做很多創新。通過行業研究,他們發現了這一個契機,如果有一款集成拼裝積木機器人能夠研發成功,就能夠補充行業品類的空缺,因此他們選擇了教育機器人這個賽道,作為第二次創業的選擇方向。
和其他選擇AI+教育賽道的創業企業不同,鯨魚的目標客群年齡范圍更廣,這里面蘊含著創業團隊的底層野心。呂佩章說:“我們是想做一款真正屬于青少年的智能產品。如果小朋友能夠從小理解編程的背后原理,再逐漸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就能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架構,并且可以培養使用習慣。那么在未來,青少年就可以不再花費更多時間在熟練使用系統操作上面,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開發和創造上。”
這份滿含著豪情與未來期許的宣言,讓記者不禁好奇,目前這個產品是否已經開始投入市場,使用下來之后,又有哪些感受呢?
呂佩章說:“我們現在全球21個國家都分布有產品,在中國大概有1000所幼兒園、6000所中小學、100所大學,還有3000家校外培訓機構。目前我們每年的產品銷售量在20萬套以上,相當于20萬個家庭一同參與學習。”
針對學齡前兒童,雖然每款產品的編程方式都不一樣,但是他們有一個特點是不需要用電子產品,也就不會傷害眼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系列的產品功能逐漸增強。對于有著豐富理論知識的大學生來說,使用鯨魚智能機器人參加相應的比賽,更多的是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從學校理論盡快上手實踐。
記者獲悉,鯨魚科技公司創立雖然只有3年,但是已經經歷了6輪融資,目前更是實現了盈利。一家有著美好愿景、深研產品的高科技公司,最重要的一定是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背靠馬橋人工智能試驗區,又有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兩所大學的人才儲備,鯨魚科技是如何留下人才的呢?
呂佩章打趣道:“錢給到位,團隊人員流動又相對穩定,新人來了自然就不慌了。”
他介紹說:“公司的特點是戰略清晰,我們成立3年沒有調整過戰略,而且未來任何一個戰略執行下去都要3年以上的周期,這樣給員工帶來的方向也非常正確。比如我們做普及、普惠,讓所有人都買得起,這是一個大的方向。不管你的產品生產營銷,包括售后服務,都是要按照這個方向去做的,這是個大戰略會隨之帶來小規劃,每個業務的重點程度會隨著業務發展調整,會給很多人發展空間。只要你的方式是對的、和我們的理念是相符的,就會有發展前景。”
采訪的最后,記者希望呂佩章能給到一些年輕人創業的建議。他表示,創業本身是一件非常高風險的事情,需要對行業有一定的了解,也要有一定的理念,才可以走向創業之路。“當你深入行業,愿意承擔這樣的風險,你有這樣的資本,有這樣的能力,你再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