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人工智能(AI)企業擬登陸資本市場。在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后不久,12月7日,人工智能(AI)軟件公司商湯科技啟動全球招股,擬最多募集60億港元。
今年以來,被市場稱為“AI四小龍”的人工智能企業——商湯科技、依圖科技、曠視科技、云從科技均向資本市場發起了沖刺。同時,在股權投資市場上,投資機構也加大對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帶動一批優質企業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8月至10月,國內AI企業融資數超過200起,其中,單筆金額超1億元的AI企業融資超過90起。
當前,人工智能賽道正持續獲得資本關注。分析人士認為,人工智能賽道并不像互聯網行業那樣唯快不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硬科技”行業,往往需要高投入,回報周期也更長,但價值卻不容小覷。
AI企業沖刺IPO
12月7日,商湯科技的上市主體商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招股章程稱,公司將正式開展全球首次公開募股。招股章程顯示,商湯科技擬在全球發行15億股B類股份,其中,國際發售占比90%,港股發售占比10%。公司建議招股價為每股3.85港元至3.99港元,擬最多集資59.85億港元。
公開資料顯示,商湯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的AI軟件公司。商湯科技招股章程援引的沙利文報告顯示,按2020年收入計算,商湯科技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
在2014年成立之際,商湯科技就趕上了AI的風口,各種投資紛至沓來。據招股章程披露,商湯科技共計完成12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約52億美元。另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商湯科技獲得了近40家投資機構的投資,其中不乏軟銀愿景基金、IDG資本、淡馬錫等明星創投機構。
除了商湯科技,今年以來,“AI四小龍”中的曠視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均開始向資本市場發起了沖刺。公開資料顯示,曠視科技最初尋求登陸港股的計劃失敗,之后選擇沖刺科創板;2021年3月,該公司科創板IPO申請獲得受理;9月9日,上交所官網發布公告稱,曠視科技科創板IPO審核通過。云從科技則在7月20日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審議。截至12月7日,曠視科技、云從科技均處于“提交注冊”狀態,尚未有進一步進展。依圖科技則在2020年11月初申請科創板上市,不過今年6月末,依圖科技又主動申請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目前尚未有新的IPO動作。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人工智能企業試圖登陸資本市場,這既反映出AI行業蓬勃發展,又從側面反映出這些AI公司急缺資金支持。
與大多數AI企業一樣,商湯科技面臨著一定程度的虧損。其招股章程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虧損凈額為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及37.13億元。不過,消除了管理層認為的不能反映公司經營表現項目的影響后,商湯科技經調整虧損凈額大幅降低,分別為1.5億元、11.55億元、7.08億元及5.7億元。
其他3家AI軟件企業同樣處于虧損狀態。以云從科技為例,2018年至2020年,分別虧損2億元、17.63億元、7.21億元,3年合計虧損約27億元。
AI賽道投融資熱度較高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行業技術研發難度大、研發投入高,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資金。這點從財務數據上也能看出,商湯科技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研發開支分別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及17.72億元;商湯科技招股章程顯示,本次募資金中的60%將用于研發。
不過,人工智能賽道未來仍被看好。商湯科技招股書中顯示,預計全球人工智能軟件市場規模將于2025年達到1218億美元,自2020年起計復合年增長率達31.9%。
在股權投資領域,私募機構試圖在AI賽道發掘、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與公司。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研究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保持著較高的投融資熱度,2020年,投向人工智能的新募集基金有115只,募集金額超500億元;在投資方面,投向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案例數占總投資的比例從2010年的2%攀升至2020年的20%。
今年以來,在線教育、社區團購等行業遇冷,而人工智能、自動化、芯片/半導體、生物科技等行業都迎來了更多的關注。私募分析人士認為,人工智能賽道并不像其他互聯網行業那樣“唯快不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硬科技”行業,往往需要高投入,回報周期也更長,但價值卻不容小覷。
分析人士表示,雖然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和投資熱度不斷上升,但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仍處于一個智能與“偽智能”并存的過渡時期,部分企業在利益驅動下僅將人工智能作為營銷手段,但其并不具備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在此背景下,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創業公司,都應對人工智能產業熱潮保持理性,在充分考慮風險的前提下,把握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新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