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動脈橙產業智庫不完全統計,2015-2021年H1,醫療機器人領域共發生近300起融資,總額超過60億美元,呈上升趨勢。僅今年上半年,該領域獲得的融資便高于去年全年的融資總額,為17.35億美元。
但市場火爆的同時,醫療機器人行業似乎對初創企業并不友好。
從投融資數據來看,全球醫療機器人領域種子及天使輪的融資事件數量從2015年的11件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5件、2021年H1的4件。
而從企業數量來看,據億歐智庫《2021年中國醫療機器人商業化洞察報告》,“醫療機器人(含醫療機器人零部件與軟件提供商)”相關存續企業超過4萬家,五年內初創企業超過1萬家。經營范圍包含醫療機器人研發與銷售的企業共400家,但具有強勁盈利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
另外,盡管近年來醫療機器人成為了全球資本的投資熱點,但進一步細分來看,資本市場對該領域的關注偏好于手術機器人賽道,其獲得的融資金額總數超過了康復機器人和醫療服務機器人的融資總和。
但是,在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與醫療服務機器人三類醫療機器人中,手術機器人追求更高的自由度和精細度,因此技術壁壘、資本壁壘較高。但在與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和市場培育能力方面,表現更為突出的是以測溫、消毒、配送等功能為主的醫療服務機器人。
更為重要的是,這類醫療服務機器人因具備降低感染風險、降低工作強度、提升工作效率等特點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價值,幾乎成為了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醫院、商城、寫字樓等場景的標配,市場培育度進一步提升。
因此,大批企業嗅到商業機遇,搶先布局醫療服務機器人這一賽道。
深度聚焦智能樓宇商用服務機器人整體解決方案的中智衛安便是其中之一。一直以來,中智衛安不斷探索商用服務機器人更多可能,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規模化應用。據了解,當前,中智衛安搭建了全國300多家服務網點,在寫字樓、醫院、商超、餐廳、酒店、政務大廳和展館等50多個場景擁有了超4萬例全國各類樓宇客戶。
在產品和技術服務能力得到市場驗證的同時,針對醫療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中智衛安也有重點布局。
從疫情防控切入,
中智衛安在醫療領域形成了
怎樣的服務機器人產品矩陣?
立足于服務機器人研發、生產與制造,中智衛安在2011年便與港中大成立了聯合實驗室開展智能機器人研究,引入行業技術專家及骨干組建機器人團隊,并于2015年開始推進智能機器人產業化工作。
據悉,中智衛安已在機器人領域申請相關專利超300項,并自主研發出了智能訪客、迎賓巡更、消毒噴霧、智能配送、測溫門崗、室內清潔、室外巡邏、送餐等11款機器人產品,涵蓋迎賓接待、末端配送、清潔消殺、安保巡邏等四個方向。
新冠疫情爆發后,中智衛安緊急開展了部署,快速梳理出了多種場景的疫情防控需求,構建了“非接觸綠色防疫網”技術體系,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場景、不同人群的特點,定制化打造了AI機器人疫情防控解決方案及援助方案,升級推出了體溫篩查、問診導覽、智能掛號、消毒防疫、藥品配送等多款AI防疫機器人,通過多種組合的方式來滿足不同行業多元防疫要求。
截至目前,中智衛安的AI防疫機器人已在深圳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北大深圳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武漢肺科醫院、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北京京煤總醫院、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沈陽第四人民醫院等全國數百家衛生醫療機構落地應用,助力醫院夯實防疫屏障。
具體而言,中智衛安智能測溫門崗機器人集 “體溫篩查+健康碼核驗”于一體,可實現24小時零接觸精準測溫。
相較于醫務人員手動測溫,該款智能測溫門崗機器人可節約人力成本約61.5%,降低83%的單人工作量,將檢測效率由4人/分鐘提升至15人/分鐘,在一定程度緩解醫療系統人力緊張的局面。
中智衛安智能測溫門崗機器人正在工作
并且,中智衛安智能測溫門崗機器人支持定制化服務。其中,身份證識別功能已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健康碼驗證功能也已在湖北、四川、云南、廣東、上海、河北等地試點推廣;人證核驗功能已經上線。
據悉,中智衛安智能測溫門崗機器人的研發思路為:端——云一體化設計和架構,在產品規模化應用條件下,結合前端實時分析能力和后端數據處理、AI融合能力,不斷深挖樓宇場景的需求,從而實現系統上的自我、持續學習和場景的自適應應用能力。
從最底層的關鍵模塊設計,到中間層的數據獲取、處理、分發和分析,再到最高層的應用開發,中智衛安都進行了布局和探索,并已經實現了數據上的互通互融,正在向更深一步的底層芯片和頂層實時控制運營服務系統上發力。
在疫情初期,各端口的防控意識往往停留在純粹的測溫上。而中智衛安智能測溫門崗機器人,不僅具有測溫功能,還具備人臉檢測、健康碼驗證等功能。通過云端數據管理平臺,能夠直接篩查體溫異常人員的身份信息等防疫數據。
在智能消殺方面,中智衛安共推出了兩款消毒機器人。
其中一款為消毒噴霧機器人,可根據設定的地點或路線進行自動、高效、精準的消毒滅菌作業,并具備自主導航、自主充電以及運行狀態、作業狀態、任務狀態提醒等功能。
該款消毒噴霧機器人已在南通市衛健委、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武漢康華醫院等落地應用。
中智衛安消毒噴霧機器人
另外一款是光觸媒空氣消毒機器人。
這款機器人運用中智衛安聯合迦勒科技研發的氫氧自由基空氣消毒獨家技術,能夠于1個小時內保證4000立方米空間內的羥基自由基達到自然界標準,且能在100立方米的封閉空間中,實現1個小時自然菌滅活達到85%,2個小時自然菌滅活高達90%。
并且,該機器人還搭載了多重安全防護技術,可實現遠場緩速、近場急停、人行先走、機械防撞、全自動室內自主導航、自主回充、智能避障、自主乘梯、自主過閘等功能。
據了解,中智衛安還搭建完善了覆蓋全國的銷售渠道和運營體系——37個省級子公司、300個地市級總代理商、5000個縣市級和行業代理公司,便于在醫院、寫字樓、商超、餐廳、酒店、政務大廳和展館等不同端口的產品推廣及管理。
目前,中智衛安服務機器人市場投放量突破7萬臺,服務人次超80億;預計2021年底,可以實現市場投放量超10萬臺,服務人次100億。
在中智衛安CEO涂靜一看來,中智衛安能夠迅速響應疫情爆發所帶來的防疫需求,其實是一種發展的必然。“多年的機器人研發技術沉淀與服務不同領域的經驗積累,給了中智衛安加速構建智慧醫療產業生態體系的動力和底氣。”
疫情防控常態化后,
醫療服務機器人前路如何?
新冠疫情的特殊場景帶動了以測溫、消毒為主的防疫機器人需求的快速增長,但也不得不承認目前國內醫療服務機器人仍處于發展初期,存在產品同質化、質量參差不齊、生產制造規范和標準尚未明朗等難題。
在此背景下,業界人士的心中或許都存在一個疑問:當疫情過去,什么才是醫療服務機器人行業向前發展的當務之急?
這一問題的答案究竟是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還是專注研發、攻克技術難關,亦或是拓展應用場景?
有觀點認為,隨著未來醫療機器人與人工智能、腦機交互、5G網絡等前沿技術深入融合,醫療機器人將會朝著對數據、物體和環境更為精準的感知方向上發展;另外,為拓寬服務邊界與應用場景,醫療機器人的小型化與柔性化或許也會成為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我們愿意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進一步推動醫療服務機器人行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涂靜一表示,助推行業標準落地并不是終點,如何與市場需求高效、專業、精準對接,并結合自有技術進行落地應用,切實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提升服務效率,助推醫療產業“智慧”升級,也是中智衛安在醫療服務領域重點關注的課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