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樣,生活在這世界上,是為著來征服生活。我也曾參加在這個‘搏斗’里面。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有我的歡樂,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沒有失去我的信仰:對于生活的信仰......”
這是一段來自太空的朗讀。11月14日晚的《朗讀者》中,三位已經在太空中近一個月的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中朗讀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總序,也被不少網友稱為“來自太空的終極浪漫”。
事實上,無論是探索宇宙還是遨游深海,無論是用意念書寫還是與身體兼容的電子皮膚,人類從未停下對科學探索的癡迷與執著,而這些科學技術或許將會在未來的某天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今年的騰訊WE大會上,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數學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與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領銜柔性電子材料專家約翰·羅杰斯(John A. Rogers),腦機接口專家克里希納?謝諾伊(Krishna V. Shenoy),儲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科學家王朝陽,科學探索獎得主、軟體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科學家李鐵風,共6位全球頂尖科學家與觀眾分享了天體物理、腦機接口、深海探索等多個科學領域的最新突破,讓每一個觀眾都清晰地感受到科學的震撼與浪漫。
![]()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現實版“讀心術” 用腦機接口實現意念書寫
從“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到扎克伯格宣布將Facebook打造為元宇宙公司,再到國內投資者、企業、市場、行業掀起的元宇宙風暴,元宇宙成了今年最火熱的概念。但當無數企業在向元宇宙概念靠攏的時候,“我們目前離實現元宇宙還有多遠”成為更多人關心的問題。
腦機接口往往被視為實現元宇宙的根本技術之一。這是因為“元宇宙”的含義是搭建一個能夠讓人們在其中生活的虛擬世界,一種解釋將此描述為將人類的意識轉化進虛擬世界中并使人能夠擁有如常的感知,而如何實現人與虛擬環境的交互成為實現元宇宙至關重要的一點。
僅僅一公斤多的大腦是人體最復雜的器官,盡管“意識”“思維”常被視作玄而又玄的東西,但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人們已經能夠從生物學的角度去探索甚至掌握大腦的部分活動。“讀取思維”的設想過去或許只能存在于文學作品中,如今卻能夠通過腦機接口成為現實。
如能讓人重見光明、重獲聽力的人工視網膜和人工耳蝸,還有可以幫助帕金森病患者停止顫抖的深部腦刺激器,這些裝置都是通過向大腦傳遞信號、電子能量、光能量甚至電磁能量來幫助病人,但如何來讀取大腦傳遞出來的信號呢?
斯坦福大學教授克里希納?謝諾伊正是這一領域的“革命者”,他沖破了腦機技術的固有思維,將向大腦輸入信息轉變為解讀大腦信號,并成功通過腦機接口來解讀人類、助力交流。
![]()
斯坦福大學教授、腦機接口專家克里希納?謝諾伊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謝諾伊教授與他的團隊開發出了一套腦機接口系統,它可以直接嵌入到大腦皮層并從中獲取人們想象中的手寫動作,再通過反復腦補“手寫”,電腦記錄下每個字母在腦內對應的“記憶點”,最終通過分析將這些手寫動作實時轉換為文本。
“我們讓一位上部脊髓受損,手臂和腿都無法動彈的志愿者,看著屏幕上的一句話,然后試著寫出每個字母。他的手并沒有動,而字母就像魔術般出現在屏幕上,速度達到每分鐘90個字母,也就是17-18個單詞左右。”謝諾伊教授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能夠解碼大腦活動的皮質內腦機接口帶來了全新的與人腦對接的神經接口或溝通橋梁,未來除了在溝通領域進一步提高打字速度等性能上的改善外,還會在其他更多的領域有所突破。“例如情緒沮喪、認知失調等問題,隨著對人類大腦了解越多,我們可以研發出更多創新解決方案。”
大腦有860億個神經元,而目前我們能記錄的僅有幾百到幾千個神經元,盡管距離真正實現“意識傳輸”“數字永生”的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腦機接口已經為我們打開了通向“元宇宙”、通向神秘精神世界的大門。
在地球的最深處養一條“機器魚”
“我經常把自己稱為是一個養機器魚的人,我先跟大家講一講我們養魚的故事。”這位自稱“養魚人”的85后浙大教授李鐵風是本次WE大會最年輕的演講嘉賓,今年三月他和團隊打造的“萬米深海操控軟體機器人”登上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的封面。
![]()
圖片來源:《自然》官網
據李鐵風介紹,以往在設計深海探測設備時,往往都是要通過硬質的耐壓外殼抵抗深海極高的壓力,來保護其中的人或是敏感的電器器件,這也是深海探測最大的挑戰之一。但后來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生活著一種深海獅子魚,它的皮膚組織僅僅為一層非常薄的層膜,骨骼細碎狀地分布在凝膠狀柔軟的身體中,這使得它能夠在近百兆帕高壓的深海中生活。
以柔克剛的獅子魚給了李鐵風和團隊極大的啟發。“機器人的電池和芯片在深海里很怕壓力,我們能不能像深海獅子魚一樣把各種電路也分散融在一塊像果凍一樣的凝膠里,從而能夠讓它適應壓力呢?”
2019年12月,李鐵風成功將一個仿生軟體機器魚下到了馬里亞納海溝10900米的深海,并在電池驅動下按照預定指令拍動翅膀長達45分鐘,這是人類首次在沒有耐壓外殼的情況下將一個軟體機器人在馬里亞納海溝中進行了驅動。
![]()
科學探索獎得主、浙江大學教授,軟體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科學家李鐵風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作為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教授,李鐵風發明這種軟體機器魚的用途不僅僅局限于對地球上海洋的探索。
“木星的一個衛星叫木衛二——歐羅巴(Europa),它表面的冰層下有大量液態水,像海洋環境,很多專家認為這是太陽系中也是一個有可能適宜生命生存的環境。”李鐵風表示,據估算,木衛二的海洋深度有80公里,是馬里亞納海溝的8倍,而重力加速度卻只有地球的八分之一。“這意味著木衛二深海中的壓力和馬里亞納海溝是接近的,我希望這種適應壓力的軟體機器人也能夠在一些天體探索中發揮作用,這是我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