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進博會開幕,人們對展會上的首發新品和新理念總是尤為關注,那么曾經的“新科技”如今怎么樣了?
在往屆進博會上出盡風頭的植物肉和無人值守咖啡機,在如今的國內市場早已不新鮮,不過記者發現,這些產品依然高調亮相本屆進博會,并呈現出更綠色、更細分等新亮點。
植物肉的低碳經濟
往屆進博會的“黑科技”之一植物肉總是成為焦點。在進博會綠地食品館北歐中心展位上,來自瑞典的“愛拿瑪”植基冷凍產品近日正式首發,這是我國第一個字歐洲進口的植物肉品牌。雖然國內市場不乏本土植物肉品牌,“植物肉”概念也不算稀奇,但在國內代理商看來,引入進口植物肉恰逢其時。
“有時候,走得太早未必就好。”“愛拿瑪”一級代理商斯高迪(上海)貿易有限公CEO李海潮說。作為引進OATLY燕麥奶的第一人,她深諳這個規律。李海潮早在2010年就接觸過OATLY創始人,并于次年引進該品牌,只是當時中國市場尚未成熟,產品未能激起水花,直到健康理念興起,才在2018年以后風靡全國。

這一次卻完全不同。愛拿瑪系列剛剛發布,李海潮的微信就收到17個好友申請。這些申請來自各大知名素食餐廳并表達了合作意愿。開展前夕,產品已和OLE、盒馬、家樂福等商超達成合作,正等待上架。
市場熱捧,不僅是因為植物肉的綠色健康理念,也不僅是為了“吸睛”。在我國提出“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以后,人們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有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和碳足跡,培養了以植基為主的消費習慣。”李海潮說。
機器人的細分經濟
在展區2.2館,兩個長相相異的咖啡機器人隔著一條過道,揮舞著機械臂徑自忙碌著。
一側是智鯨未來推出的品牌“絕對冷氮”。將空氣中占70%的氮氣收集,經過特別研發的設備,將壓縮后的氮氣沖入冷萃的咖啡中。綿密的泡泡翻騰著向上,雖未加入牛奶,卻有相似的綿密細滑的口感。“機器人承擔了70%的工作,員工主要負責備料以及服務顧客。一人一機配合,50秒就能出一杯飲品。”創始人陳小波想要打造移動咖啡館,利用新技術的發展提高效率,改善顧客的體驗。

如果說這是半自動的話,那么在過道另一側,就是完全的無人咖啡展臺。將咖啡豆、水等物料補足,就能實現無人值守。實際上,這樣的機器人在場館不少角落都能看到。記者注意到,在咖啡這一領域,結合產品的特點,更多細分類型的機器人正推出。
在今年的東帝汶國家館里,就出現了適配貓屎咖啡的一款。“這是我們與技術合作伙伴‘獵戶星空’共同開發。兩條六軸的機械臂可以控制機器人抓取紙杯的力度,以及沖泡咖啡動作活動。根據貓屎咖啡的特性,我們設定了沖泡時間和曲線,精準編程,讓咖啡口感穩定優質。“東帝汶國家館執行館長貝蕾說。相同的時間里,人沖調出一杯咖啡,機器人可以精準操作三杯,還能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
甘蔗渣的循環經濟
今年9月,一款月餅包裝盒在網上刷屏。來自工廠的大量甘蔗渣制成的紙塑包裝,令網友們大呼意想不到。
在食品展區內,Geowise公司帶來了同款技術制成的紙杯。它的材料來自蔗渣原紙,其紙漿的蔗渣漿占比達到97%。與普通紙杯相比,它的外形與手感并無太大差別。現場還展示了由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咖啡包裝袋,袋身上標注了回收處理的具體事項。
“通常有人會認為,可降解材料就是在土里會自動分解。其實不然,它們需要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工業堆肥降解,從而實現真正的變廢為寶,循環利用。”Geowise業務總監陳康說。
末端處置在食品全產業鏈上,往往會被忽視,卻關乎著前中端環保舉措的實現程度。為了把放錯地方的資源利用起來,公司引進了Biobin生物堆肥箱,蔬菜瓜果皮、廚余垃圾等,經過設備的特殊處理,就會轉化成安全、環保的有機堆肥,可適用于社區、大學、酒店、農場等場景。不僅有助于減少運輸成本,也能混合到種植土壤為作物種植提供養分。

目前,Geowise正聯合一家堆肥農場,在青浦區試點該設備。“茭白給當地人帶來了效益,但是堆積起來數噸的茭白葉,既不便于市民出行,也帶來環境衛生問題。以前要么燒,要么埋,我們希望通過生物技術,把它轉化為有價值的東西。”
同時,她指出,從成本上看,可降解材料在需求不大的情況下,產品的價格要比市場同類產品高出兩三倍。另外,分類處理尚待完善,如果在末端處理上,可降解與不可降解的混在一起,處理過程中仍然會產生很多甲烷氣體,那么,可降解材料的使用就失去了意義。“大眾的接受度有一個培育的過程。這兩天有不少人來咨詢我們的產品和項目,這表明,綠色產業的重視程度正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