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0月28日電(記者楊丁淼)27日下午,第三屆數據驅動的新材料產業開發論壇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成功舉辦。本屆論壇是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分論壇之一,由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機數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承辦,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辦,與會專家學者對數據驅動的物質科學研究、材料基因與人工智能、新材料理性設計等前沿科學問題與產業尖端技術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海量數據處理技術的積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逐步成熟,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材料設計的成果開始大量涌現,以材料大數據驅動的新材料研發模式,逐漸成為行業研究者的共識。作為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受到下游應用場景的極大制約,但是5G、智能制造、物聯網、大數據等快速發展,對材料行業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機遇。
作為材料領域的重大科創平臺,姑蘇實驗室多個已立項項目涉及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進行材料研究。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執行主任楊輝表示,姑蘇實驗室積極構建“科學-技術-工程”融通創新機制,立足材料科技創新,致力于解決國際前沿、國家任務和產業需求三者交匯區的“卡脖子”問題和產業前瞻性需求。
目前,物質合成、生命科學、能源催化、功能材料等物質的研究普遍需要借助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計算。“從認知局限、思維局限、成功率低,到今天以人工智能為驅動力結合大數據、規律,通過計算模擬指導和優化實驗研究提高預測效率和準確性。”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院長、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陸衛表示,數據時代的到來,海量數據獲取與AI處理已為微納電子數字材料與器件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未來數據價值不可估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研究中心教授江俊帶領團隊提出了“機器科學家”的概念。“機器科學家”將幫助人類科學家突破思維局限,從融合了底層規則的數據中,學習建立有效的復雜模型,指導化學實踐。
“人工智能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滲透力和支撐性強的特點,以人工智能賦能材料科學的研究和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江俊表示,目前團隊已開發出特色的電偶極矩算法和相關描述符,建立了材料結構、化學特性與光譜數據庫,發展了機器學習預測軟件,并結合理論知識幫助光譜獲得難以直接測量的物理量、跟蹤復雜體系演化、揭示復雜體系的構效關系。
發展新材料產業已成為各國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本界論壇針對大數據驅動的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研究,共同探討材料大數據驅動下新材料的創新研發成果和產業應用案例,將有效推動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