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心態引全球伙伴
沒有一個產業是可以“閉門孤立”的,智能制造更是如此,只有敞開大門才會跑得更快。如果說,世界就像“地球村”,那么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會舉行的這三天,南京便是“地球村”里的璀璨一點。博世、庫卡、西門子、菲尼克斯……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嘉賓、近2000家企業造訪南京,海外嘉賓們有的傳遞前沿科技、有的尋求合作,中外攜手謀求的是技術的共贏、產業的合作、標準的統一。而南京作為活動的承載地,直接從中獲益——按下“制造業再出發”的按鈕。
今年80歲的中科院院士趙淳生,研究了20多年超聲電機,其研發成果服務于嫦娥三號、四號、五號等“大國重器”上。他在江寧智能產業地標論壇上提醒南京,打造智能制造產業地標不能忽視“國際合作”。在他看來,這場智能制造大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一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國外的好產品、好經驗;另一方面,把中國的標準輸出去,努力打通中國標準和國際標準間的壁壘。
趙院士關心的“標準”問題,在另一場論壇上得到了IEEE標準協會首席執行官康斯坦迪諾的“遙相呼應”,他給出了打通壁壘的“手段”——不僅要打通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智能系統的互聯互通。一場大會,將中外溝通距離縮短到一座南京城。
在企業嘉賓眼中,智能制造大會是南京展開國際合作的“催化劑”。從第一屆智能制造大會開始,德國菲尼克斯公司總裁顧建黨就是大會的嘉賓。他努力為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之間的“橋梁”添磚加瓦。這三年間,菲尼克斯和同濟大學共建了工業4.0智能制造實驗室,發起了智能制造聯盟,在寧打造了江蘇經信智能制造研究院。
致力于德國和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嫁接的,還有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Lemgo工業自動化應用中心智能工廠國際業務發展總監霍爾格博士在今年的“賦能升級,智造未來”主題對話中,展示了近期在中國合作的一系列成功案例:傳統車間升級為柔性制造生產線,幫助企業從單純再賣產品,升級為賣服務。
弗勞恩霍夫協會率先向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概念。第一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它與南京共建的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機構亮相。如今,其和南瑞集團等南京企業展開的智能制造合作已逐步走向深入,一批傳統制造企業在德國經驗的推動下轉型升級。
一場高端國際化大活動更是城市宣傳推介的舞臺,200位前來參加智能制造大會的海外嘉賓每一個都是“自媒體”,一場場權威發布,讓嘉賓了解南京。在大會開幕式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組委會聯合發布了《2017—2018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年度報告》。報告指出,以南京為代表的江蘇相關城市,近年來大力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形成“全面出擊、多點開花”的格局,取得良好成效。大會舉行的江蘇工業互聯網平臺評選中,擎天、朗坤、南鋼、蘇寧等多家南京企業上榜。這些權威發布,把南京智能制造實力透過大會“秀”往海外。而在一場大會配套展會上,南京的機器人、自動化設備集體接受“檢閱”,給海外嘉賓留下深刻印象。
當前,南京正在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全力以赴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加快打造一批“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智能制造是其中重要的發展方向。南京以智能制造大會為“會客廳”,引全球伙伴,用開放包容的心態,加速在國際合作的道路上奔跑。本報記者 張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