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工博會KUKA展位上,中國機器人網有幸采訪了8月剛剛履新上任的KUKA中國CEO王江兵先生,服務KUKA中國系統公司四年,目前已經掌舵KUKA中國的他為我們解讀了一個面向未來的全新KUKA。

加碼產能布局 目標覆蓋2024
目前KUKA在中國有三大工業機器人制造工廠,其中包括上海松江一期工廠(2013年投建)、上海松江的二期工廠(2017年3月投建)、以及位于廣東順德的機器人產業基地(今年3月投建)。
王江兵先生介紹,目前上海工廠將在2020年實現機器人年產能25000臺,而總投資100億的順德新工廠將達到更高產能——到2024年,可實現機器人年產能7.5萬臺。屆時,KUKA在中國的年度總產量將超過10萬臺機器人。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是壓力更是動力!” 王江兵先生說道,目前上海工廠的擴建車間已經部分投入使用,這將有效縮短交貨時間,使我們對市場有更加快速而又及時的反應。
延伸價值鏈 提升競爭力
KUKA在產能規劃方面的頻頻動作,昭示了KUKA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范圍以及產業布局正在不斷發展壯大。王江兵先生也表示,KUKA確實有針對價值鏈進行深度重構的打算。目前在機器人部件上較多依賴外購,一方面是為了產品生產更為靈活,另一方面,零部件的質量、產品研發、技術提升等,對整機的影響至關重要。但是所有部件都采取外部采購,勢必會缺乏整機產品的核心技術和獨特性。機器人制造企業之間的技術隔閡也會被無限縮小。因此延伸價值鏈是KUKA鞏固自己作為全球領先的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重要舉措。
在王江兵先生看來,美的在產業規模上的優勢,能夠幫助KUKA完善在上游供應鏈的管理,在保證品質和性能的前提下,讓KUKA不斷優化上游供應鏈體系,帶來更多降低成本空間的可能。
另一方面,加大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進一步擴大在下游應用領域的市場。采訪過程中,王江兵先生多次強調,在中國市場推廣工業機器人使用,最大的難點往往不在于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開發,而是如何把機器人技術與生產線上的生產過程和工藝流程完美結合。KUKA會繼續加強與更多優秀的系統集成商聯合,在眾多細分市場進行多維度、多層面的戰略合作關系。
發力細分市場 新型協作機器人發布
當前,汽車行業因為市場需求趨于飽和而放緩增長速度,但是一般工業領域自動化程度仍待提高,機器人普及率相對較低,對機器人的需求潛力非常大,所以機器人業務未來仍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王江兵先生坦言,KUKA在全球品牌知名度很高,在汽車制造領域具有絕對優勢,但在一般工業的應用需要大力提升。KUKA現在正在從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汽車行業向一般工業延展業務,未來在保持汽車領域這個存量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KUKA希望在一般工業這個增量業務上快速突進。而在一般工業中,3C電子制造、白家電以及物流等,將是KUKA重點發力的細分市場。KUKA在產品規劃層面已經開始全新布局,對細分市場重點投入,為新客戶、新行業、新應用投入適用產品。

KUKA在此次舉辦的工博會上,展示的各種低負載工業機器人產品系列,正是應對在電子行業等未來市場中的應用,其中包括首次亮相的新款輕型機器人LBR iisy。這款協作機器人與前年工博會上推出的LBR iiwa相比,更具性價比和易用性,即使不精通機器人編程的用戶也可以很快學會使用。
加速本土化戰略 更好的服務中國市場
在王江兵先生看來,KUKA順德合資公司在團隊組建中,對研發團隊、管理團隊等全力推進本地化,從而開發更多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這個研發團隊不像我們過去在上海的研發隊伍那樣,只是為德國總部做一些外圍輔助性工作。我們是在培養一個完整的研發隊伍,真正做到本地化,更好地滿足中國客戶對機器人的需求。”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形勢對于整個市場來說,是個良性的態勢。雖然機器人行業正處于沉浮之中,KUKA也因面臨新的挑戰而小有壓力,但正是如此KUKA才能沉靜下來,努力提升產品品質、優化生產工藝等等,從而為下一次的發展積蓄力量。制造業“機器換人”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未來機器人應用市場十分廣闊,KUKA也會借此機會,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提升產品品質,優化供貨周期,在未來更好的拓展業務,服務中國市場。








